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椰子树像什么?胡世宗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芭蕉没有它高,          ...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
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芭蕉没有它高,           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椰子树像什么?
——理性思索的起点,由疑而思,由思才有所得。
B.由“像芭蕉?像棕榈?”到“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不是简单否定,而是由形到神,由外在形态到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
C.芭蕉没有它高,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椰树同芭蕉、棕榈外部形态的比较,后面说理的前提。
D.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全诗的核心,哲理之所在,揭示了诗歌主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象征这首诗歌的特点,两节均以设问开头,而设问实际是在思索的基础上发出的。此时,椰子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虽然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然而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诗歌由提出椰子树“像”什么,到确认它就“是”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既贴切自然,又合乎逻辑。
D.诗歌由日常见到的事物设疑,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揭示出文艺创作的真谛:艺术的独创性。
答案
1.C 
2.B  
解析
1.C  提出“像……像……”椰子树、芭蕉、棕榈已都带有象征意义了,而不是三者本身外部形态的比较。
核心考点
试题【椰子树像什么?胡世宗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芭蕉没有它高,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 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了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