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解】:1...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解】:1、灞上:又作“霸上”,唐长安东。2、郊扉:犹郊居。3、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分析。(4分)
答案
(1)这首诗通过秋风秋雨、晚飞雁群、飘飞的落叶、如豆的寒灯、滴落的露珠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萧森、寂静的秋夜景色,营造了凄苦、孤寂的意境。(2分) 表达怀才不遇的孤独凄凉和进身渺茫的郁闷之情。(1分)
(2)运用衬托手法。(1分)卧听滴露,孤单无依,用露珠滴落的响声烘托空园长夜的寂静;独对孤灯偏与绝迹尘世的野僧为邻,更加衬托出处境的孤独。此联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3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解】:1】;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小题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小题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小题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小题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小题1:(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                                               
小题2:(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手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