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秋 夜 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小题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3分)  ...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借助以动衬静创造清幽意境。(1分)“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2分)
(拟声 叠词酌情给分)
小题2:抒发了诗主人公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关爱与思念之情(1分)。她怨夜悠长,暗示她凄清孤寂,曲折表达诗主人公思念之情;而“莫飞霜”则含蓄表现诗主人公关爱之情;(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或以景衬情,1分愈来愈浓重的秋则强化了这两种感情的表达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夜的幽静;借助以动衬静创造清幽意境,曲折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核心考点
试题【秋 夜 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小题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3分)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小题1:“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小题2:“诗老不知梅格在”,请找出两个体现红梅“梅格”的句子。(2分)
答:①                            ②                       
小题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小题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小题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小题1:诗歌前三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诗歌题目是“倦夜”,全诗不直言“倦”,但处处可见倦意。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倦”意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小题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