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这首诗的颈联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颈联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6分)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全面分析诗中丰富的情感。(5分)
答案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小题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应该分析诗句,理解辨析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指出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颈联综合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重点分析“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句为写景句,可以从绘景的角度、远近、色彩、动静、虚实、视听觉等角度思考以及最常见的借景抒情。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时,则不能局限于这两句诗,应从全局把握诗歌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不单是从诗句出发,要综观诗题、作者(知人论诗)、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还包括注解。分析时,应逐句解读,切忌遗漏要点。
首联“兵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抨击忧愤;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表达了作者因战争家破人亡的哀痛孤独之情;颈联表现了友人离去,诗人的孤独寂寞;尾联“应须各努力”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小题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小题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诗词鉴赏(11分)
听流人水调子 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筝音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作者晚年赴龙标(今湖南省黔阳)贬途中,写听到流落江湖的乐人弹奏的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②分付:安排。
小题1:请指出作者在首句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分析第四句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题1:诗人对自己深爱着的康桥选择了哪些物象进行讴歌?
小题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意境?
小题4:试分析诗的最后一节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小题1: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小题2: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