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南省期末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 阏与:阏,yù;阏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  削:减弱
B、王用之国赋  治:管理
C、王乃令赵奢  将:统率
D、赵奢既已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B、又召乐乘问焉  涂有饿莩不知发
C、先据北山上胜  古之学必有师
D、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  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势施计,让奸细中圈套而归,然后派兵猛攻, 大败秦军。
答案
1、D
2、C
3、B
核心考点
试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欲宫休舍  止:住下
B.还霸上  军:驻扎
C.沛公又不受  让:责备
D.无诸侯军  内:同“纳”,放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沛公“得民心”的一组是[     ]
①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②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③欲止宫休舍
④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⑤与父老约,法三章
⑥沛公然其计,从之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召集年老有德望及豪杰之人。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词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舍万殊, 静躁不同  趣:趋向、取向
B、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期待
C、所以兴怀, 其一也  致:情趣
D、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随着
2、对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分析的一项是[     ]
(1)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②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2)①及其所既倦 ②微夫人力不及此。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兰亭雅集,联想到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同足悲叹。
B、“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作者将自己的情思写得迂回曲折。从兰亭欢聚,联想到古昔。感叹昔人今人的感慨“若合一契”。后又推想后来之人看待昔人和今人,会更加感到悲痛。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4、翻译下列句子。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其原归:移回
B、主人异目视数日亦死之,为重赀 损:损失
C、客过而尤:责备
D、主人其故花 惭:为……惭愧。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常果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
C、而系张胜   收:逮捕。
D、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何以女为见?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汉使者,头县北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4、翻译下面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听从,同意)之
C、臣之壮也,(好像)不如人
D、(答应)之
2、选出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越国以远  鄙:把……作边邑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D、将取之  焉:哪里
3、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4、下列两句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这两座城池 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B、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两座城池 ②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D、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②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