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是[     ]
A.山原旷其
B.川泽纡其
C.闾阎
D.舸舰
2.下列语句都含有“穷”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响穷彭蠡之滨 ②穷且益坚 ③穷睇眄于中天 ④岂效穷途之哭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也相同
D.①②③④均不相同
3.找出与例句对偶句结构相同的一项[     ]
例句: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4.对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云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日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5.翻译下列句子。
(1)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D
4.D
5.(1)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
  (2)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余曰:①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②风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画线句①在这节文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声为什么会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无怀氏、葛天氏:均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人也(地方、处所)  
B.不戚戚于贫贱(哭泣)  
C.常文章自娱(写作、著述)  
D.衔赋诗(酒杯)  
2.对下面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不吝情去留 ②不求甚解  
A.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B.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C.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D.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3.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的话很像这一类人所说的吧  
B.他的话说的好像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C.他说(五柳先生)就像是这样一类人吧  
D.他谈到(五柳先生)这类人,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吧  
4.下面对文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开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到“因以为号焉”一段话中可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  
B.“赞”是附在正文之后,用来评论史事或认识的文字,最早的“史论”即指此而言。  
C.文中“箪瓢屡空”语出自《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因而用“屡空”代指安贫乐道。  
D.文末“无怀氏”“葛天氏”句,表明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古那种生活安乐、恬淡自足、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失,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左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注:①师:指晋师。因救鲁、卫而伐齐。②赋:兵士。③诘朝:明天一早。④舆:众多。⑤张侯:即上文的“解张”。⑥殿:镇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君师辱于敝邑       以:带领  
B.无令舆师于君地       淹:长驻  
C.师于鞍           陈:摆开阵势  
D.不介马而驰之           介马:给马披甲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于靡笄之下   ②自始合,而矢贯余手肘  
其不许,亦将见也 ④自始合,有险,余必下推车  
A.“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也相同  
B.“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不同  
C.“至”和“及”不同,“若”和“苟”也不同  
D.“至”和“及”不同,“若”和“苟”相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请见:外交辞令,是“请战”的委婉说法。  
B.癸酉,师陈于鞍。    癸酉:干支之一,用来记日,指壬申的后一天。  
C.伤于矢……       克:晋军的主帅,在战车上位置居左。  
D.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吾子:对克的敬称。  
以下4~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     ]
A.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B.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   
C.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D.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   
5.①寡君不忍 ②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     ]
A.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B.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饭。  
C.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D.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早饭。  
6.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
A.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有死的危险。  
B.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C.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D.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有死的危险。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③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④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面对“齐师败绩”、晋军获胜的原因作了简要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师自恃强大,草率进攻;晋军兵强马壮,将士奋勇。  
B.齐师骄傲狂妄,麻痹轻敌;晋军上下一致,团结奋战。  
C.齐侯缺乏谋略,用兵不善;晋师奋不顾身,指挥得当。  
D.齐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晋帅忠于王事,奋不顾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问题。《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汉书·魏相丙吉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捕,致其罪——案:核实
B、久获罪,乃自免去——恐:惊恐
C、使当世贵人我,殆矣——非:责怪
D、相心其言——善:认为是好的,对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丞不时谒——勇气闻于诸侯
B、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浅薄也——以汝为复见
C、恐久获罪,自免去——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大用矣——吾攻赵旦暮下,而诸侯敢救者
3、下列各项表现魏相为官处理政事细心、严厉的是[     ]
①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
②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③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④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⑤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4、以下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相年青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伸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必修4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均之二策,宁以负秦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