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 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境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 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 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 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顾乐之
  ②吾年未四十,视茫茫
B.①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求升斗之禄
D.①其所止而休焉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2.在《后赤壁赋》一文中,也有不少写景的语句,请找出来,与课文中写景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安所得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而谋诸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两文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意对即可)
3.(1)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
  (2)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
4.如:《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
②火尚足以也( )
③不出,火尽( )
④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画线部分的两句话,分别隐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署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垒石为,十余级乃得度——磴:石阶
B.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
C.阁其上流——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其处——识:通“志”,记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十余级得度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乡人凿石容磴
  ②皆好辞而赋见称
C.①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D.①又以告夫欲往未能者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②前瞰涧水,后临石池③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朱子此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壁其后和石台之东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C.文章通篇状物写景,准确形象,细致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对景物的选择安排,又蕴含了作者的审美理念。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可观者”“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蚊对
  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僭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缔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缊,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蝇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喈,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①翣(shà):扇子。(本文有删节)
1.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形受——质:资质
B.今人乃自其贵——贵:以……为贵
C.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之——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
  邻之厚,君之薄
B.尔不谨,褰帷放之入
  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
D.而物独不可食人耶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烯帷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注】①司空城旦: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桀纣之民不之使而归汤武
  ②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①何?上下之分也
  ②不为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①景帝知太后怒固直言无罪
  ②汝之纯明不克蒙其泽乎
D.①诸齐人《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②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