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注]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注]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故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此也。用事押韵,何足道哉!(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注]颜光禄: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官至光禄大夫。
2.材料中提到的“韩退之”指的是____,“子建”说的是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均“含不尽之意”,请你从两者中选择其一,谈谈是如何做到“含不尽之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非以咏月也
2.韩愈 曹植
3.示例一:“明月楼高照,流光正徘徊”表面上是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轮明月,悬照高楼,那明澈如水的月光久久地在楼上徘徊徜徉。实际上写的是思妇的痛苦心情,流光徘徊正好衬出愁思的萦回。景物描写中蕴涵着很深的情韵,即所谓的“含不尽之意”。
  示例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表面上是写狗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树上呜叫,展现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写狗吠鸡鸣,正显出乡间的幽静,如同“鸟鸣山更幽”那样,透露出诗人喜爱田园闲适之趣。景物描写中蕴涵着很深的情韵,即所谓的“含不尽之意”者。(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注]而极于杜子美;以押韵为工,始于韩退之而极于苏黄。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也。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始事徐帅时溥,为列校,溥甚器之,后以勇略见忌。唐大顺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来降,即署为军校。知俊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诸将。太祖命左右义胜两军隶之,寻用为左开道指挥使,故当时人谓之“刘开道”。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三年五月,封大彭郡王。
  时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会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见诛,知俊居不自安,乃据同州叛。又分兵以袭雍、华。太祖闻知俊叛,遣近臣谕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负耶?”知俊报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师不负陛下,而致族灭!”太祖复遣使谓知俊曰:“朕不料卿为此。昨重师得罪,盖刘捍言阴结邠、凤,终不为国家用。我今虽知枉滥,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知俊不报,遂分兵以守潼关。太祖命刘鄩率兵进讨,攻潼关,下之。寻而王师继至,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李茂贞厚待之,伪加检校太尉。寻命率兵攻围灵武。灵武节度使韩逊遣使来告急,太祖令康怀英率师救之,师次邪州长城岭,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茂贞悦,署为泾州节度使。
  既而为茂贞左右石简颙等间之,免其军政,寓于岐下。茂贞犹子继崇镇秦州,因来宁觐,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继崇又请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丰给,茂贞从之。未几,邪州乱,茂贞命知俊讨之。时郡州都校李保衡纳款于朝廷,末帝遣霍彦威率众先入于邠,知俊遂围其城,半载不能下。会李继崇以秦州降于蜀,知俊妻孥皆迁于成都,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以举家入蜀,终虑猜忌,因与亲信百余人夜斩关奔蜀。
  王建待之甚至,即授伪武信军节度使。寻命将兵伐岐,不克,班师。久之,复命为都统,再领军伐岐。时部将皆王建旧人,多违节度,不成功而还,蜀人因而毁之。(王建)然亦忌之,尝谓近侍曰:“吾渐衰耗,恒思身后。刘知俊非尔辈能驾驭,不如早为之所。”伪蜀天汉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斩于成都府之炭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十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为左开道指挥使——寻:不久
B.昨重师得罪——得罪:获罪
C.为知俊击——邀:拦截
D.蜀人因而之——毁:败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刘知俊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②轮剑入敌,勇冠诸将③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
④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⑤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⑥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俊本来在徐州主帅时溥手下做列校,后来被猜忌而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太祖曾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所以当时人又称他为“刘开道”。
B.太祖的猜忌、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被***使刘知俊惶恐不安,于是刘知俊占据同州,和太祖分庭抗礼,后又逃到凤翔投奔李茂贞。
C.刘知俊投奔李茂贞后,先是担任检校太尉,后因为击败康怀英的军队立下战功,又担任泾州节度使,而后又因受到李茂贞的猜忌而被剥夺了军政大权。
D.刘知俊才能突出,蜀王王建虽然优待他,但对他也很猜忌,因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驾驭刘知俊,于是派人逮捕刘知俊,并把他处死以绝后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南山之下——国:城市
B.是必有——异:奇异的地方
C.相寻于无穷——相寻:连续不断
D.岂百倍于台而已哉——特:止,仅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证明“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的一组是(     )
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②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③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④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⑤台犹不足恃以长久⑥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在扶风城可以望到最高的终南山,但是太守住在那里,却不知道有山,于是就修建了用以登高望远的凌虚台。
B.未建凌虚台之前,太守曾经在山下游玩,看到树木葱茏之中有山峰隐约可见,便派人挖水池,用挖出的土筑成一个高台。
C.文段联系古往今来“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D.苏轼认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但并不在于一座台子的存在或倒毁,而在于顺其自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竞陵,支庶家焉。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肚牧,欲避世难。会益州刺史卻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客,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州中豪强王成、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上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袄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翕集: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破走:城破而逃
C.张鲁母始以鬼道——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晓谕:明白地告诫
2.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     )
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③焉击***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3.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B.益州从事贾龙一直带着数百士兵在犍为的东界驻扎,他召集官员百姓,得到一千多人,攻击马相等人,几天后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内从新安定。
C.因为张鲁到汉中去隔断谷阁,***掉汉朝的官吏,所以刘焉不得不上书给朝廷,说米贼隔断了道路,不能和朝廷进行联络了。
D.刘焉因为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车具一千多辆,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尤其是荆州牧刘表向朝廷上表说刘焉就像当年的子夏,意思是说刘焉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焉徙治锦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注]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子夏:名商。“孔门十哲”之一。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牛耻其兄弟之行径,认为有失于礼。遂道其没有兄弟。
B.子夏劝慰司马牛只要做一个君子,就不用发愁没有兄弟。
C.在子夏眼里,君子是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失,待人接物恭敬有礼的人。
D.子夏说:一个人的生与死是由命运决定的,一个人的富与贵是由老天爷安排的。
(2)请概述子夏的观点,此观点对于“志在四方”的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厚币——卑:使……卑下,降低
B.者与师处——帝:帝王
C.齐因孤国之乱——孤国:我国
D.于是不能期年——期年:一整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能雪国耻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③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④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即位时,接管的是一个残破的国家,所以他决定求士,而燕昭王求士的方法是“卑身厚币”,目的是“欲将以报雠”。
B.燕昭王对自己“卑身厚币”求得贤士信心十足,但为了实现求士以洗刷先王蒙受的耻辱的心愿,他还是去向燕国贤者郭隗请教。
C.郭隗没有直接回答燕昭王应怎样招揽贤士的问题,而是着重强调了求贤士必须要有谦虚恭敬的态度,并指出这是求得贤士的先决条件。
D.本文记叙了燕昭王真心诚意求取贤士为国报仇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振兴国家就必须任用贤人,要任用贤人就必须尊重贤人,礼贤下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