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书过善人事(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江苏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户罢市——阖户:全家
B.出慰之曰——亟:急速,赶快
C.以饥耗其半——振:通“赈”,救济
D.一乡其患——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以求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 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答案
1.A
2.D
3.B
4.①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②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5.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书过善人事(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篒窳:ziyu,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充:担任    
B.臣奉使行,适遇亢旱——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道——载:负载        
D.始于隐,成于蒙蔽——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荷锄有菜色——上书谏寡人,受中赏    
B.国家建都北——徘徊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D.鬻贩穷民所在***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真州东园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东南之水会——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予——示:指示
C.吾于是有力焉——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得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其暇日/不如而厚遇之
B.凡图之载/为秦人积威之
C.为否书其大概焉/孰能讥之乎
D.为之书/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人之浅也——期:看待。
C.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减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情——其闻道也亦先
B.定国不我怨——臣死不避
C.又病止酒——梅曲为美
D.眊眊真一老农夫也——置杯则胶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谤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阅不倦——耽: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至——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官军——薄: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功授开府/勇气闻于诸侯
B.贼所追,且战且行/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引入卧内,为下泣/巫医乐师百工
D.金乡人谓之信,皆喜/于是焉河伯欣自喜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进,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劝成名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之足示中国优——贷:宽容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狱——按:查办
C.帝感悟,即许——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宜负信戎狄/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何尤深谢/吾尝终日思矣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师道不传也久矣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帮之文以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从事害怕而没再请托。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武威太守孟云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最初除袁安外其他公卿都反对。
D.窦太后临朝时,其弟窦宪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4.把文中画线的或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