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困苦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良肱沦列之,遂蠲其籍
②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③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④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⑤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行凶的)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自逮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D
4.(1)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
  (2)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帝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帝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薄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曰襄。(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祖善,尝偕军卫——典:主管
B.故俭与秦王游——雅:平素
C.衔国威灵,有成功——庶:或许
D.小法,贬光禄大夫——坐:因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     )
①事亲以孝闻
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武周败,亡人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余若水先生传
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敞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有删改)
  【注】①张岱:清初汉族人。②僦:租。③桯(tǐng):床前的小桌。④共张:又作“供张”,备办陈设各种器物。⑤班荆:指朋友相遇,共坐谈心。⑥蒙戎:同“蒙茸”,蓬松纷乱的样子。⑦外史:稗史的别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行属礼——强:强迫
B.自恃交谊,殷勤请——造:到
C.诸君即共前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违其意——重:敬重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门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悠然自在,没有哀怨之情。他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他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们给他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答友人求序文书
唐绍祖
  辱惠书,重赐大集,复蒙崇奖过当,欲仆序而行之。足下高才壮年,负盛名于时。人之所以推奉足下,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而使仆公然标其卷首,幸何可言!幸何可言!
  然仆尝有言,吾之有文,而欲得工于文者序之,非特相引重而已,吾文有瑜焉不可掩,吾文有瑕焉不可护,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而非甚工于文,则必不能洞首尾,挟要害,旁推交通,以尽其说。尝譬之人身垢痒待搔,而欲使异体者言之,其能无左右相错迕乎?又或有人亲见己身所患之处,而此人方病风拘挛,其能运其十指之力,使之快然而无憾乎?今足下视仆,其于文工耶?不工耶?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不以为不工矣。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仆何敢当!然仆重违足下意,便欲竭其驽钝,以万一相为发明,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知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而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就令吾文诚工,亦不当在作序之列,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此所以临纸涩缩,而不敢措意者也。
  仆又窃谓古人之为序多矣。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观其驰骤往复,似不难恣意自快。而究竟归于质实,绝无增饰情事,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于序文也,抑又可知。后之君子,其欲人之序之,与俨然执笔而为之序者,岂复有讲于此者哉!仆文章鄙野,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以足下工于文,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故又以硁硁【注】之意为足下献。(有删改)
  【注】硁硁(kēngkēng):固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必不能首尾——洞:洞开
B.此足下许之意则可——见:表示被动
C.世固多有门而求序于足下者——造:到
D.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高兴
2.下列各句,全都属于作者不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
②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以为不工矣
③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
④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
⑤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
⑥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高度赞扬“友人”年轻有为,名气大,接着说“友人”请“我”作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B.文中特别强调替他人作序的基本条件,就是作序人必须擅长写作,而且要对作品公正客观地评价。
C.作者用“异体者搔痒”、“病风拘挛”这两句话,再次说明“我”不能替“友人”作序的原因。
D.结尾段作者全从正面着笔,再次表明不能作序的理由,并且宽慰“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亲政篇
【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日内朝,亦日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日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闷,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交:交流,沟通。②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视之,谢恩见辞——特:只,不过
B.盖夫有三垣,天子之——象:好像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矣——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见面,只限于皇上临朝这几刻。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呈奏章、批答来联系,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作者希望大臣常向皇帝问安,侍从等轮流上殿答对,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不交流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制度,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现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注】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谁主此奏者?”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正不敢使朝廷妄***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领望久矣——引:伸长
B.陛下听断于直——委:交付
C.若不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之——过:指责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
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
⑥正不敢使朝廷妄***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权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一人,宜天之报公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