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3 期末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张祜,字承吉,南阳人。来寓姑苏,乐高尚,称处士。***情雅思,凡知已者悉当时英杰。然不业程文。元和、长庆间,深为令狐文公器许,镇天平日,自草表荐,以诗三百首献于朝,辞略曰:“凡制五言,包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谨今缮录,诣光顺门进献,望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属元稹号有城府,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遂客淮南。杜牧时为度支使。极相善待,有赠云:“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祜苦吟,妻孥每唤之皆不应,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乎。”性爱山水。多游名寺,如杭之灵隐、天竺,苏之灵岩、楞伽,常之惠山、善权,润之甘露、招隐,往往题咏绝唱。尝谒淮南李相。祜称“钓鳌客”,李怪之曰:“钓鳌以何为竿?”曰:“以虹。”“以何为钩?”曰:“新月。”“以何为饵?”曰:“以‘短李’相也。”绅壮之,厚赠而去。初过广陵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中。果卒于丹阳隐居,人以为谶云。诗一卷,今传。
  卫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令狐公其庶几,元稹则不然矣。十誉不足,一毁有余,其事业浅深,于此可以观人也。稹谓祜雕虫琐琐,而稹所为,有不若是耶?忌贤嫉能,迎户而噬,略己而过人者。穿窬之行也。祜能以处士自终其身,声华不借钟鼎,而高视当代,至今称之。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岂若彼取容阿附,遗臭之不已者哉。
  注①:卫蘧伯玉:卫国的蘧伯玉,人名。(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淮南——客:客居
B、尝淮南李相——谒:拜见
C、李之曰——怪:对……感到奇怪
D、十誉不足,一有余——毁:毁坏
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皇帝问张祜的诗时,元稹回答说张祜的诗只是一些花巧的东西,如果皇上奖励过多,恐怕于整个朝廷的文风无益。皇帝采纳了元稹的意见,张祜扫兴而归。
B、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很热情地接待了张祜,做诗送给张祜,诗中写道:“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对张祜的遭遇表示愤愤不平和怜悯。
C、张祜性喜山水,多游名寺。所到之处,必有题诗绝唱。生前非常喜欢丹阳这个地方,曾做过诗:“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最后也是死在这里。
D、元稹忌贤嫉能,不是君子所为。为人所不齿;张祜虽然终身不仕,但诗名、才名冠绝!当代,至今为人们称赞。因此作者评论说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
3、翻译下面句子。
(1)卫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令狐公其庶几,元稹则不然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括号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之(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卢仝
  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已。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尝为恶少所恐,诉于愈,方为申理,仝复虑盗憎主人,愿罢之,愈益服其度量。元和间,月蚀,仝赋诗,意讥切当时逆党,愈极称工,余人稍恨之。
  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有集一卷,今传。古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与,相戒慎出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辙也。仝志怀霜雪,操拟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何户庭之失。
  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烂,可不痛哉!
  【注】①逆党:指当时宦官结成的党羽②甘露之祸:宦官作乱引发的一场诛***之祸。
1.“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与韩愈同时代的还有__________(人名)。
2.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恶少所恐(     )
(2)为申理(     )
(3)仝复盗憎主人(     )
(4)愈服其度量(     )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朝廷知其清介节/爱其操,敬待
B.诉愈/晋是始墨
C.戒慎出入/蹑履逢迎
D.留宿/河为池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首段写韩愈对卢仝“敬待”、“益服”、“极称”的态度,这样写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对卢仝的赞赏,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则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雨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③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④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北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次年在滁州写下了此文。
1.写出高中课本中欧阳修一篇作品的篇名《__________》。
2.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______和______。
3.对第③段“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把他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B.丰乐亭靠城比较近,把奇石立在那里以满足当地百姓庆祝生日时好好游玩。
C.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让人们在岁末除夕游赏观玩。
D.丰乐亭凭借离城近,推荐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4.本文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有议论,试就此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画线句作者表明了对奇物应有的态度,即不要一人独占独赏,应与人一同欣赏,试对此思想观点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稿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选自《聊斋志异》)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图寺后——到,去
B.蹑迹求——扒开
C.不复赖——依靠
D.成蟋蟀笼虚——考虑到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大喜,归,举家庆贺
A.左右欲相如。
B.相如叱之。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养之。
D.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3.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以其小,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的文字很是精彩,试就其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作一点分析。
(1)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