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1)孟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李觏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___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线的句子则达到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效果。
4.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答案
1.(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
2.(1)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
  (2)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
3.陈其利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
4.A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注]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日:“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日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毅。”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田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摘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毅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qiáo):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诸侯之地——绝:穿过
B.使人蹇叔曰——让:延请
C.遇秦师——道:在路上
D.晋文公薨——适: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重图之②如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矫郑伯之命以劳之②勾践既许之,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不信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从此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缪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缪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缪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缪公预料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夭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之乎——命:命令
B.以行与事之而已矣——示:显示
C.天子位焉——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受:接受
2.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石之铿然有声者
3.文中说舜有天下,不是尧给的,也不是篡夺的,而是天给的。从全文内容看,舜的天下实质上是谁给的?请用原文句子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孟子理想的天子应具备怎样的才干?(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孟尝君出记(张贴文告),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盂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昏乱)于忧,而性惊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盂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阵。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盂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选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略有改动)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袭其父田矍之封邑于薛。②券契: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行契约时拼合,即下文所说的“合券”。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孟尝君——属:求告
B.门下之客——比:和……一样
C.孟尝君我——客:对……客气
D.于国家之事——沉:陷入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告/不敢富贵骄士
B.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而贾利之/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薛者乎/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
3.下列各句全都属于冯谖成就孟尝君名声威望的一项是(     )
①孟尝君客我
②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③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④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⑤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⑥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图报,为孟尝君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薛地民心。
B.冯谖矫命烧债券之举,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薛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C.初至孟尝君门下,冯谖并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待遇,在冯谖的一番争取下,他的待遇得以逐渐改善。
D.对冯谖的刻画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样也更突出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品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得,则其上矣——非:非议
B.春耕而补不足——省:视察
C.乐酒无谓之亡——厌:厌恶
D.畜君者,君也——好:喜欢,爱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B.乐以天下,忧天下/然后六合为家,崤函为寓
C.然而不王者,未有也/孔子云:“何陋有?”
D.脶瞩胥谗,民作慝/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为了更好地r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D.文中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其麋鹿者如***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麇鹿者***人之罪——如:如同、等于
B.则是方四十里为于国中——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
C.雉兔者往——焉:兼词,予彼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禁忌
2.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言举斯心加彼而已
B.孟子对曰:“于有之。”/是以后世无
C.民以为大,何也/今之乐古之乐也
D.则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若其大乎
3.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