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成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未尝人荐举——干:请求。
B.初以为泰宁主簿——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身: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民岂乐为盗哉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⑥人皆倒困以应之
1.B
2.D
3.D
4.(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意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行:做,实行
B.己所不欲,勿于人——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毅——弘:弘扬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②无求生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能济众
④任重道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翻译下列各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是有关“仁”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之者,上也——知:知道,有知识
B.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贫困
C.不丘之好学也——如:像,赶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知之者
②困不学,民斯为下矣
古、敏以求之者也
仁不好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居!吾语女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4.翻译下列语句。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把自己归为他所划分的四等人中的哪一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
(2)怀利以相:__________
(3)为人弟者怀利以其兄: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而罢之:__________
2.本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罢之——鸡鸣
B.不远千里来——苟为后义先利
C.未有仁遗其亲者也——蟹六跪二螯
D.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亦日仁义已矣
4.本文在论证时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三方面正反对比,形成了颇有气势的____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羞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我不敏:____
(2)无恒心:____
(3)无恒心:____
(4)是故明君民之产:____
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君有在腠理
B.五十者可以帛矣——锦还乡
C.其若是,孰能之——以于家邦
D.耕者皆欲耕于之野——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3.孟子认为“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下列句中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俯不足以畜妻子
C.然后驱而之善
D.凶年不免于死亡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孟子》序说
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昊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选自《四书集注》)
  [注]①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作为外族统治的代称。②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所言——果:成功
B.天下方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其言——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极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