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 失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安军 遮:拦截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平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A.平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A
4.(1)(燕王)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
  (2)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
  (3)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黄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所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傍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与经皆不载 按:依照
B.淮人为其嫌名 讳:避忌
C.奇木异草与此石称 称:号称
D.亭城而近 负:依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难徙,故得独存②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
B.①而能知爱赏奇异②当立者公子扶苏
C.①惜可爱而弃也②孰能讥之乎
D.①遂立亭之南北②故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石的处所和环境,溪旁住的人常常把石作为神灵祭祀,突出了石的奇异。
B.文章第三段叙述作者探寻菱溪石,并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将其立在亭子的南北两侧。
C.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对菱溪石的客观描写上,而是以“人物之废兴”来挖掘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蕴。
D.篇末作者把巨石搬至丰乐亭边,“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坦荡胸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耳目鼻口,生之也 役:被……役使
B.使人以先焉 币:礼物
C.非所以身养生之道也 完:使……完好
D.其亏甚者也 弥:遍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     )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全生为上
⑥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昭德,雍州长安人。父李乾祐,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郐令裴仁轨私役门卒,太宗欲斩之,乾祐曰:“法令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以轻罪致极刑,非画一之制。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帝意解,由是免死。母卒,庐墓侧,负土成坟。历治书侍御史,有能名。乾祐虽强直,而昵小人。尝为书与所善吏,刺取朝廷事,褚遂良白发于朝,坐流马雚州。入为司刑太常伯,举雍州司功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不得报,私语擢所以然。后擢犯罪,告乾祐漏禁中语以自赎,诏免官,卒。
  昭德强干有父风,擢明经,累官御史中丞。永昌初,坐事贬振州陵水尉。如意元年,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营神郝,昭德规创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标置华壮。洛有二桥,司农卿韦机徙其一直长夏门,民利之,其一桥废,省巨万计。然洛水岁淙啮之,缮者告劳。昭德始累石代柱,锐其前,厮***暴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
  武承嗣任文昌左相,昭德谏曰:“承嗣已王,不宜典机衡,以惑众庶。且父子犹相篡夺,况姑侄乎?”后恍然曰:“我未之思也。”乃罢承嗣为太子少保。洛阳人王庆之率奸佞数百人请以承嗣为皇太子,后不许;固请,后遣昭德诘其故。昭德笞***庆之,余党散走。因奏曰:“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后乃止。承嗣恨,谮短之。后曰:“吾任昭德而获安枕,是代我劳,非而所知也。”有人获洛水白石而赤文者,献武后曰:“此石赤心,故以献。”昭德叱曰:“洛水余石岂尽能反邪?”时来俊臣、侯思止舞文法,数诛陷大臣,人皆慑惧。昭德每奏其诬罔不道状,卒榜***思止,其党稍摧沮。
  然昭德颇怙权,为众指目。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惜上疏曰:“陛下厌怠细政,擢委昭德,乘总权纲,而才小任重,聋盲下民,负气强愎,天下杜口。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坤,上拂云汉。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赀,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天下之重,可轻委寄乎?”又果毅邓注著《石论》数千言,述其专恣,凤阁舍人逢弘敏以闻。后由是恶之曰:“诚如所言,昭德固负国矣!”乃贬钦州南宾尉。万岁通天二年,来俊臣诬以逆谋,既而俊臣亦下狱,同日诛。时甚雨,众庶莫不冤昭德而快俊臣
  神龙二年,赠左御史大夫。(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报 报:报告
B.不宜机衡 典:主管
C.其党稍沮 摧:悲伤
D.天下口 杜:堵塞
2.以下各组句子,分别表明李昭德“关心民力”和“遇事敢抗争”的一组是(     )
A.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且父子犹相篡夺,况姑侄乎
B.民利之,其一桥废,省巨/万计乃罢承嗣为太子少保
C.厮***暴涛,水不能怒/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D.是代我劳,非而所知也/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昭德的父亲李乾祐曾为殿中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性格刚直,有孝行。但是他亲近小人,曾经写信给别人刺探朝政,被褚遂良向朝廷告发流放到马雚州。
B.李昭德***死了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王庆之,又向武后进谏,劝她从自己的利益和亲疏远近的角度考虑立太子的事,得到武后认可,遭到武承嗣记恨。
C.有人从洛水中得到红色斑纹的白石头,献给武后;李昭德认为把这样的石头定“反石”是荒唐的,对献石人加以斥责;他还敢于揭发来俊臣、侯思止的罪行。
D.丘情弹劾李昭德,认为他依仗权势,刚愎自用,为非作歹,不能担当治天下的重任,《石论》也记载了李昭德专恣之事。武后因此厌恶李昭德,将他贬官。解析: “李昭德认为把这样的石头定‘反石’是荒唐的”错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德始累石代柱,锐其前,厮***暴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恍然曰:“我未之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甚雨,从庶莫不冤昭德而快俊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之,果枉 查访
B.会后帝食,不御酒肉 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矣 平息
D.帝为光禄官 整顿
2.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前殿决事,震怒/帝告以振恤
B.帝恻,投箸起/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为?”/且医能活人
D.民家子弟延师/谁为大王此计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直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山凿井 负:靠近
B.常不应 率:大抵
C.并河而东 东:东面
D.六井修 毕:全部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