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专项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岂页  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1. 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循、荣        造:到……去
C.每至暇日,相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D.乃相拜于道左        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国。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B.琅邪王仁德虽厚,名论犹轻。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C.虚己倾心,招俊义。  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
D.相率拜于道左         平明,汉军觉之。
3. 王导促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有(      )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④导劝帝收其贤人  君子    
⑤每劝帝克已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导出身名门,自幼见识出众,气量弘远,为人所称道。
B.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力支持当时为琅邪王的元帝,并深受元帝的器重。
C.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D.一些过江避乱的士人,悲叹国家残破。王导训诫他们应努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土,而不要只是相对而泣。
答案
1.D  
2.A  
3.C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堆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刽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恳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辂石城为锋,齐岱为愕,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先,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嗅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乏。”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官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人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太子乃见王/赢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锐,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圉何求而不得也!   
                                                                                            
5.庄子所说的“剑”,实际上是对好勇斗狠的“匹夫之勇”的讽刺和批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所谓“勇敢”的人,你对他们是怎样看待的?请谈一谈。(2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日:“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面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早,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李迪以其胆量勇气成就美名,一个新时期的青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颏有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你是怎样认识勇气的?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6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乏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豁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闯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羊,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情。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情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粢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日: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毕            甫:刚刚   
C.葫竞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早,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予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木,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在宋代,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在当今社会,这种观点还成立吗?请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00字左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舍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选自《曾巩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府: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前圣数千载之法——除:废除  
B、其廉耻日以,其田野日以辟——笃:深厚  
C、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庠:学校  
D、其未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备;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陈瑄列传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以瑄漕运/董:督察  
B.水势置闸四十有七/相: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经理: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失误:疏忽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
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
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
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
⑤更民运为兑运
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