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 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     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 “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C
4.D
5.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6.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②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③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④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 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⑤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⑥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 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 宋史》卷三一九)
  【注】 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名闻四方/甫: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C.实欲携其徒/贰:离间
D.安石富贵,何吝也?/轻:轻易
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 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4.把文中画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 从,夸徇四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之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鼓掌)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曰:‘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yī语助词)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治官(修建)
B.寒者不得以为襦(认为)
C.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悠闲,闲暇自得的样子)
D.雨于岐山之阳(像下雨一样地下麦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其喜大小不齐/羡长江无穷
B.以属客告之曰/犹且从师问焉
C.十日不雨无禾/到披草而坐
D.周公得禾,名其书/举匏尊相属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连下了三天大雨,是靠谁的力量呢?百姓到太守府上询问,太守无法回答;太守到朝廷上问天子,天子也解释不清楚。
B.因为下了三天大雨,官吏们在庭院中共同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一同歌唱,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C.由于不下雨,就会出 现连年的饥荒,刑事案件将频繁出现,盗贼也会日益嚣张。
D.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下喜雨的欢乐。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以表示永不忘记。
4.翻译句子。
(1)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 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 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夫人:丈夫的妻子
B.郑伯晋/如:到……去
C.吾不救也/克:能够
D.子产使都鄙有章/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有关加粗“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所善者,吾则行
②子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③德,国家基也
④孰***子产,吾其与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八句话分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听取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 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 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美好的国家形 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 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精段选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事异。/殊:不同。     
C.文嗟悼。/临:面对。     
D.其所述。/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     
C.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 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因:因为。
D.数百之众 将:率领。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诸侯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B.临不测渊以为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C.铸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作《师说》贻之
D.天下定 学不可以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