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笑而不信也/固:未来
B.有大石中流/当:处在
C.空中而多/窍:窟隆
D.汝之乎/识:认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微波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舟已行矣,剑不行
C.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年九十
D.笑谓迈曰/击沛公于坐
3.下列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色,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4.文中引用“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人不余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C
4.为了进一步渲染声音之洪亮悦耳,以及命名之故,说明此山独以钟命名的真正原因。
5.(1)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啊!
  (2)(我)慢慢地去察看发声的地方,原来山脚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
  (3)古代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之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    冲:交通要道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韩 收:攻取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弃绝。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不知天下势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①秦之用兵燕、赵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C.①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①则韩、魏之附秦也  ②曰弊在赂秦也
3.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且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苏辙看来,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叹惜
B.无物以之/相:搀扶
C.而人之所至焉/罕:少
D.其能讥之乎/孰:怎么
2.下列两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③夫夷
④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先主周旋/周旋:交战、应付
B.秋,大霖雨,汉水泛溢/霖雨:连绵阴雨
C.可遣人劝权其后/蹑:追踪,此处指偷袭
D.兴字安国,少有问/令:命令
2.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关羽勇猛的一组是(  )
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②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③羽又斩将军庞德
④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⑤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⑥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刘备袭击徐州,***死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在下邳驻守,并代理太守职责。
B.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在樊城与曹仁交战,曹操派于禁支援曹仁,于禁被关羽打败而降。
C.南郡太守糜芳驻守在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他们两人一向怨恨关羽,因为关羽看不起他们。
D.关羽死后被封为壮缪侯,他的儿子关兴继承了他的爵位。关兴二十岁左右就做了侍中、中监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的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屈原和渔父的一番对话,两者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