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丧,齐亦不免矣 /既:既然
C.是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选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答案
1.B
2.A
3.A
4.C
5.C
6.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 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妃嫔嫱   雷霆惊   掠其人   
A.yìng/zhà/piāo/yǎo
B.téng/zhà/biāo/miǎo
C.téng/zhé/piāo/miǎo
D.yìng/zhé/biāo/yǎo
2.下列各句中的“于”,与“多于机上之工女”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B.青,取之于蓝
C.其势弱于秦
D.辇来于秦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来于秦
B.鼎玉石
C.歌夜弦
D.燕、赵之收藏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  
B.可怜焦土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韩、魏之经营
5.对这两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B.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应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个方面描写出宫女生活的豪奢,从而反映出秦王朝统治者的荒淫奢靡。
D.写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
6.翻译: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 泥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荐署都指挥佥事/擢:提拔
B.方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按:审查
C.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置之/更:另外
D.而酋长兴化/营:扎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教击刺法/申之孝悌之义
B.乃地形制阵法/利乘便,宰割天下
C.精求更置之/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继光旋师/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各句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
B.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C.审步伐便利
D.东南互为声援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戚继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②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③继光进秩三等
④继光邀击之仙居
⑤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
⑥连克六十营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D.戚家军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因为戚继光治军有方,而且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所以屡战屡胜。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之志/愿:希望。
B.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锐。
D.血气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敝而无憾/少时,血气未定
B.天下归仁/就有道而正
C.请问目/及壮也,血气方刚
D.敝之无憾/不义富且贵
3.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大司寇行相事/摄:代理。
B.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道游/周:环绕。
D.送冉求,因日/诫: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之先并矣/终诸侯笑
B.乐其贵下人/群婢故也夫
C. 陈女乐文马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孔子
D.昔吾先君用不终/吾党小子狂简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鲁)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
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
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    )
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
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通“矣”。
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成就。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离开。
D.安其居,乐其/俗:习俗。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善/是以圣人处无之事
B.有无相生,难易成/民至老死不往来
C.功成弗居/使有什伯之器不用
D.故令有属/虽有甲兵,无陈之
3.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