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说剑庄  子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说剑
庄  子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谋:为……谋划。
B.请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日夜相击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②甚矣,汝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①太子乃见王②赢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谠,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D
4.B
5.(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说剑庄  子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入,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之,宾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敛以墙/雕:刻画,绘制。
B.谏而不,则莫之继也/入:纳,这里指被采纳。
C.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
D.晨往,寝门矣/辟:打开。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观其辟丸②则社稷之固
B.①谏不入,则莫之继也②过能改,善莫大焉
C.①不入,子继之②夫如是,能补过者鲜矣
D.①宣子骤谏,公患②不忘恭敬,民主也
3.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A.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
B.①宰夫腼熊蹯不熟,***之②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C.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①公患之,使鉏麂贼之②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
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手鉏麂都被感化。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麂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中,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选自《左传》)
  注:①雉( zhi):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不义不昵( ni):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制也,君将不/堪:承受。
B.不如早为之,无使滋蔓/所:处所。
C.无,将自及/庸:通“用”。
D.大叔完聚,甲兵/缮:包裹。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庄公即位,之请制②不如早之所
B.①大叔又收贰为己邑②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伐京
C.①都,城过百雉,国害也②姜氏何厌
D.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己②段入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项是(  )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②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  到自我毁灭。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直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缺点。
B.恶名于千载/被:遭受。
C.韦昭正于吴朝/仗:依仗。
D.撰辽东之本/窃:私下里。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世多趋邪弃正②不践君子之迹,行由小人者
B.①故宁顺从保吉②是张俨发愤
C.①苟直书事②有贼臣逆子
D.①则秽迹彰一朝②崔浩犯讳魏国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刚说
苏  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焉/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①而世曰“太刚则折”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始吾弟子由条例司属官②何以伐
C.①尽斩之②不义而富
D.①独敬惮君②退论书策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物/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于外/形:表现。
D.故君子必其独也/慎:谨慎。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②其所厚薄,而其所薄者厚
B.①知先后,则近道矣②有好乐,则不得其正
C.①其本乱未治者,否矣②视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  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  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  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  要“慎独”。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