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缺点。
B.恶名于千载/被:遭受。
C.韦昭正于吴朝/仗:依仗。
D.撰辽东之本/窃:私下里。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世多趋邪弃正②不践君子之迹,行由小人者
B.①故宁顺从保吉②是张俨发愤
C.①苟直书事②有贼臣逆子
D.①则秽迹彰一朝②崔浩犯讳魏国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D
4.C
5.(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
  (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
  (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刚说
苏  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焉/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①而世曰“太刚则折”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始吾弟子由条例司属官②何以伐
C.①尽斩之②不义而富
D.①独敬惮君②退论书策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物/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于外/形:表现。
D.故君子必其独也/慎:谨慎。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②其所厚薄,而其所薄者厚
B.①知先后,则近道矣②有好乐,则不得其正
C.①其本乱未治者,否矣②视不见,听而不闻
D.①壹是皆修身为本②桀、纣帅天下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  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  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  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  要“慎独”。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饮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喝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①人人:与世人和谐。②捲( quán)捲然:勤苦貌。③做( 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喝(yè)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伸/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之/载:拥戴。
C.武王喝人于樾下/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无辜/狱:案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②有舟舆,无所乘之
B.①万举而不陷②天下平而无
C.①赢缩、卷舒,物推移②寘诸橐以
D.①此为人而必天下勇武矣②不乃大盗积者也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喝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6.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谓性/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焉/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也/惮:害怕。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大本也
C.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不明也,我知之矣
3.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政在人②凡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贵德②嘉善矜不能
D.①尊贤等②所以行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