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寄居锡山华氏。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有故人韩春泉在上洋幕府,因往访焉。衣敝...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寄居锡山华氏。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有故人韩春泉在上洋幕府,因往访焉。衣敝履穿,不堪入署,投札约晤于郡庙园亭中。及出见,知余愁苦,概助十金。园为洋商捐施而成,极为阔大,惜点缀各景,杂乱无章,后叠山石,亦无起伏照应。归途忽思虞山之胜,适有便舟附之。时当春仲,桃李争妍,逆旅行踪,苦无伴侣,乃怀青铜三百,信步至虞山书院。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烹碧罗春,饮之极佳。询虞山何处最胜,一游者曰:“从此出西关,近剑门,亦虞山最佳处也,君欲往,请为前导。”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敝履穿,不堪入署/署:官署
B.投约晤于郡庙园亭中/札:书信
C.攀而上,直造其巅/猿:猿猴
D.邀其人就野店饮三杯/沽:买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作者游玩之兴的一组是( )
①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
②询虞山何处最胜
③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
④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⑤俯首下视,腿软欲堕。
⑥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朋友做担保受到连累,令父母生气致使失去了家庭的欢欣,寄居,谋生,盘缠短缺,本文记叙的是作者陷于愁苦中的快乐的游历。
B.城隍庙园是由外国商人捐资建成的,极其开阔宏大,可惜作者认为各种景物的点缀,杂乱无章,后园叠造的假山石,也没有起伏照应。
C.时令正当仲春,桃李争艳;作者逆旅行踪,游玩了虞山景色最好的地方。
D.作者爬到山的巅峰,他的朋友赞叹他“真壮观呀!还没见过像您这样豪迈的游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D
4.(1)可惜(我)找不到进入(虞山书院)的门。(我)打问着道路往前走,遇到有人搭起帐篷卖茶,便坐在茶摊上。
  (2)传说的洞府,其实深只有一丈左右,顶上有一条石缝,从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天空。
 (3)(我)怀揣着(石子)回到了旅店。背起行囊搭夜航抵达苏州,然后返回锡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寄居锡山华氏。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有故人韩春泉在上洋幕府,因往访焉。衣敝】;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事异/殊:不同。
C.文嗟悼/临:面对。
D.其所述/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 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注释:乙文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天下桡/若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死/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 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世。(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之年,秘书郎/除:授职
B.抚弟侄恩义甚/笃:深厚
C.岂宜更添春坊,以时谤/速:加速
D.不愿更东宫恩泽/希:希求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文本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
B.岑文本为人廉洁、节俭,所居之处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
C.岑文本为人谨慎,但有时又近乎胆小,太宗让他兼任东宫属官,他因害怕惹祸而推辞。
D.岑文本因为富有才干,又加上他孝谨仁厚,对皇室忠诚尽职,所以深得唐太宗信任。
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 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 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 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再拜稽首而曰   辞:辞谢
B.得民心则于千里之地  贤:胜过
C.群臣,服剑臂刃    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厚味 甘:甘甜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养百姓,来其心  中述汤武,刺世事
B.以视孤寡老弱渍病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
C.残吴二年霸     城入赵璧留秦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 平原君不敢自比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②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④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⑤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⑥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