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写出下列加线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____________
(2)酌酒相____________  
(3)然将西山____________  
(4)西山之始具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用法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迎笑。
C.北虽敬,实则愤怒。
D.妾不帛,马不食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5.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美景。
2.C
3.(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评分要点:焉、废、席。)
4.B
5.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题。六国论(节选)
  [清] 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戮。
1 .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 .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 .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 .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 .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 .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 .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 .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完成1-5题。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1、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大伯不,是以不嗣。(从:跟随)
C、黍稷非,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虞不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寡人之过也         ② 将虢灭,何爱于虞
B、① 其无礼于晋         ② 宫之奇其族行
C、① 桓庄族何罪         ② 虢,虞表也
D、① 师还,馆虞         ② 且虞能亲桓、庄乎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其他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之。此后贵戚敛手。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元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北周宇文泰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宇文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就禁——趣:立刻
B.多官门曰——榜:张贴
C.实不敢死——爱:吝惜
D.以吾过——旌:表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
①言毕,令笞***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众客——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加粗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兵:战争         
B.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郡                   诣:到……去
C.至有不甲胄而进者                           俟:等待 
D.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不足御胡         瘠:缺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为怪——天不言,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B.虏乃系绠弓杪,俯汲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
C.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吾将瞷良人之所
D.及其赴敌,此辈身先——于其身也,耻师焉。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