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王充①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王充①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③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注] ①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②寝衽:卧床不起。衽,音rèn,卧席。  
③传:这里指《吕览》。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1、上文提到的“传”即《吕览》,也被称为《      》。
2、“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本身要说明的道理是                  。文中举“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                                                  。
3、从上文内容看,标题“订鬼”的意思是(  )。
A.对“鬼”加以研究
B.就“鬼”进行讨论
C.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D.给“什么是鬼”下一个定义
4、在作者看来,“鬼”是如何产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答案

1、《吕氏春秋》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鬼神都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完全是人在畏惧状态下主观想像的产物,而且这种情况以在病中最突出。
3、C
4、说明病人之所以看见鬼是由于用心过度,产生了错觉。伯乐和庖丁两人都是由于专心想着某一个问题而产生了错觉,看见了异乎原物的东西。同理,病人也是产生了错觉,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
解析

[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之内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           王充①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暇,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囊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阻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赋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逵对独当帝意        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        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    抗折:抗拒、驳斥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②逵单车赴阙。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qū):说话笨拙。  ②已:通“以”。  ③窋(kū):同“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治行,吾将入相    趣:通“促”,催促。
D.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    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    垂拱:垂衣拱手(治理天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木诎于文辞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参辄饮以醇酒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C.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D.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3)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参考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高宗还平城,太华殿         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农隙             因:利用
C.欲以君之短                   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不能言         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   )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3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3分)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翻译加横线的句子(2分)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译:                                         
(2)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礼”是“恭”、“慎”、“勇”、“直”的基础,人们的行为都要遵循“礼”。
B.“礼”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C.孔子一贯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只要有“礼”,则一切美德就自然形成。
D.孔子甚至认为“礼”和“仁”相辅相成,“仁”是内在品德,“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谈谈你对“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一句的理解,并说说它的现实指导意义。(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     骏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C.故冀之北土纯色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弗救
如斯,而未尝往也              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  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