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解析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削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后收入儒家“五经”之列。
D.在《君子之风》中孔子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课文名句默写(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2)子曰:“               ,小人喻于利。” 
(3)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
(6)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13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君子周而不比               (2)友便佞,损矣          
(3)事君数                     (4)以友辅仁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小题3: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做法?(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7~20题。(12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每个1分,共3分)
①已矣乎(    ) ②人皆仰之(    ) ③君而知礼(   )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括号内补写出下面两个句子所省略的内容。(每空1分,共3分)
①孔子退,(    )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②巫马期以(    )告(    )
小题3:翻译下列各句:(每句2分,共4分)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小题4:对于人之“过”,孔子发表了哪些观点?请分条简要说明,至少两条。(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21~2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3分)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分)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