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自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
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天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敷;陈述
B.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忿:愤怒
C.明其道,不计其功功:事功
D.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端:头绪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诸君其亦念之哉!
B.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C.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D.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责其身以必然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这是朱熹为自鹿洞书院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书院的办学思想。
B.文章体现了朱熹办学以儒家思想教化士人的宗旨,体现了书院学子尊孔读经、明理修身的办学理念。
C.朱熹认为当时流行的所谓“学规”,既不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朱熹不把那些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熹很强调士人做学问的目的是修身,言行一致,培养出思想与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A
9、C
10、A
11、①译文:尧舜让契当司徒,慎重地掌管五项内容的教化,就是这里列举的这五样东西。
②译文:假如知道圣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还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这样做到,那么那些规范人的行为、禁止和防止人去做坏事的法律条令,难道还需要别人制定下来后自己才能有所把握、有所遵循吗?
解析

8.A(敷:掌管,施行)
9.C
10.A(揭示,写在校告牌上的告示,从后文“揭之楣间”可以见出)
四、(23分)
11.文言翻译(10分)
①4分,3个分句,前两个各1分,后1个分句2分
②6分,前两个分句3分,后两个分句3分
核心考点
试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未知难度:未知| 查看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晏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迁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 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通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闻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天禧初,进位太保.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一日,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一再三问,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巨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竞用准为相.,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权:暂代官职
B.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驾:帝王
C.臣备住宰府备:满足
D.当坐死者百余人坐:因犯……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惊视之,乃旦也.
②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①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王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
②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
③所虑者政令,罚之不当
④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⑤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
⑥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A.④⑤⑥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 
11.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契丹入侵时,王旦先随皇帝到澶州,后派回京城代理雍王处理留守事宜,他严令禁人传播.直到战争结束,他家里的人还不知道他回了京城,还以为他在前线,专门到郊外迎接他.
B.宫中失火,真宗很痛心两朝积蓄的财物一朝殆尽,王旦则认为财物事小,政令赏罚不当事大,首先要求罢免自己,使得真宗下诏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有人发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要***一百多人,王旦说服真宗不要追究.,
C.皇帝非常信任王旦,王旦却不愿意干预皇帝时继承人选的安排,并且说了解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请皇上自己选择.
D.王旦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寇准专门说他的坏话。他却总是称赞寇准的好处,并且坚持向皇帝推荐寇准,才使寇准有机会成为一代名相.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3分)
译文: 
②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2分)
译文: 
③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2分)
译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于产曰: “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cui,椽子)崩,侨(子产的名)将厌(通‘压’:下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通“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13.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用/断开.(3分)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
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燕哙既立,齐人***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
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日:“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搏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节选自((史记》)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与其相子之为婚为婚:结为亲家
B.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用事:执政,当权
C.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币:礼物
D.王必欲致士致:引导
小题2: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燕王有尧一样的圣贤美德一组是    (    )
①不如以国让相子之                ②燕王因属国于子之
③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 ④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
⑤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⑥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
A.③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王问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说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肯定不能称霸。苏代是想
用这些话刺激燕王,让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
B.太子平邀集他的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嗣了王宫而攻打子之,然而没有攻克。
此时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太子平战死,被陈尸示众。
C.孟轲劝说齐王去讨伐燕国,不想让齐王失掉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
D.燕国被攻破之后,燕昭王即位,他注重招揽贤才,比如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
并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
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而归吾从而师之
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情酣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