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令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击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干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             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9.B
10.B
11.A
12.(1)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2)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3.答:(1)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3分)
(2)举例论证。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2分)
解析

9.B/大
10.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C项,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D项,介词,从;介词,在。
11.A/原文未对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否定。
12.关键词:
(1)损益 得而法
(2)循表而导之
(3)遽契其舟
13.答:(1)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3分)(2)举例论证。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2分)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上刻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抱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藩,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时将讨吐谷浑伏允,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君集及任城王道宗并为之副,平吐谷浑而还。十一年,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明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高昌王麴文泰时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入朝,而称疾不至,诏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及军至碛口,而文泰卒,其子智盛袭位。智盛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遂上疏祈免。疏奏,乃释。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快快。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太宗谓亮日:“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寻与诸功臣同画像于凌烟阁。
时承乾在东宫,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通谋。君集子婿贺兰楚石时为东宫千牛,承乾今数引君集入内,问以自安之术。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遂赞承乾阴图不轨,尝举手谓承乾:“此好手,当为用之。”
及承乾事发,君集被收,楚石又诣阙告其事。太宗亲临问日:“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①验耳。”君集辞穷。太宗谓君集日:“与公长诀矣,自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欺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君集临刑,容色不改,谓监刑将军日:“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于岭南。
(《旧唐书.列传第十九》)
[注]①鞫:审讯、查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典选举典:掌管
B.素无学术学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
C.君集被收收:拘捕
D.遂寝其事寝:止,不再追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君集“好矜夸”的一组是()
①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②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
③此好手,当为用之。
④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
⑤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
⑥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太宗诛***李建成、李元吉的过程中,侯君集出谋划策,贡献很大,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B.侯君集认为自己平定西域有大功,回来却“触天子大嗔”,心中很不痛快,于是萌生反叛的想法。
C.侯君集主动通过自己女婿与太子李承乾搭上关系,密谋反叛,结果被自己的女婿告发而被抓。
D.侯君集临刑前颜色不变,视死如归。他乞求保全一子,还能有人祭祀。唐太宗于是免除了侯君集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
(2)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沈充,字士居。少好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敦引为参军,充因荐同郡钱凤。凤字世仪,敦以为铠曹参军,数得进见。知敦有不臣之心,因进邪说,遂相朋构,专弄威权,言成祸福。遭父丧,外托还葬,而密为敦使,与充交构。
初,敦参军熊甫见敦委任凤,将有异图,因酒酣谓敦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佞幸在位,鲜不败业。”敦作色曰:“小人阿谁?”甫无惧容,因此告归。临与敦别,因歌曰:“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敦知其讽己而不纳。
明帝将伐敦,遣其乡人沈祯谕充,许以为司空。充谓祯曰:“三司具瞻之重,岂吾所任!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宁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祯曰:“不然。舍忠与顺,未有不亡者也。大将军阻兵不朝,爵赏自己,五尺之童知其异志。今此之举,将行篡弑耳,岂同于往年乎?是以疆场诸将莫不归赴本朝,内外之士咸愿致死,正以移国易主,义不北面以事之也,奈何协同逆图,当不义之责乎!朝廷坦诚,祯所知也。贼之党类,犹宥其罪,与之更始,况见机而作邪!”充不纳。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及败归吴兴,亡失道,误入其故将吴儒家。儒诱充内重壁中,因笑谓充曰:“三千户侯也。”充曰:“封侯不足贪也。尔以大义存我,我宗族必厚报汝。若必***我,汝族灭矣。”儒遂***之。充子劲竟灭吴氏。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节)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进邪说,遂相朋构朋构:勾结
B.敦知其讽己而不纳讽:委婉劝告
C.贼之党类,犹宥其罪宥:释放
D.尔以大义存我存:使……存活,保全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密为敦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敦知其讽己而不纳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三司具瞻之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此之举,将行篡弑耳,岂同于往年乎 
燕王欲结于君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沈充向王敦推荐了钱凤,钱凤发现敦有造反的迹象,就秘密向沈充作了汇报。
B.熊甫反对王敦任用钱凤,直言讽谏,毫无惧色,但敦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C.明帝要讨伐王敦,派沈祯去明示沈充,答应让他做司空。
D.沈充兵败,误入旧将吴儒家,吴儒骗他进入夹墙并把他***掉。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宁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5分)
(2)义不北面以事之也,奈何协同逆图,当不义之责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迁南阳太守。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馀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原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於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豫惧穷虏死战,皆不听。初,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喜知帝宝爱明珠,乃密上:“豫虽有战功而禁令宽弛,所得器仗珠金甚多,放散皆不纳官。”由是功不见列。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適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后吴复来寇,豫往拒之,贼即退。诸军夜惊,云:“贼复来!”豫卧不起,令众“敢动者斩”。有顷,竟无贼。
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徵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三国志》卷二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囚皆叩头,原自效原:愿意
B.帝欲征之而难其人难:难以找到
C.豫度贼船垂还垂:落帆
D.虽殊类,咸高豫节高: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表明胡质性沉实内察的一组是( )(3分)
①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②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③豫惧穷虏死战,皆不听。
④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
⑤豫辄上状,天子从之。
⑥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豫任南阳太守时,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既表现其智能,又表现其仁德情操。曹操予以表扬。
B.程喜暗中知道田豫曾经中饱私囊,于是秘密上奏说:“田豫虽然立下战功,但是军令松驰;得到了许多珠宝器物,都发放给官兵而不交纳给官府。”因此,田豫的功劳没有受到奖赏。
C.许多军士深夜惊喊:“敌人又来了!”田豫安卧不动,对众人下令说“敢行动者处死”。此后,果然不见敌兵。这表现了田豫的镇定从容、高智远识。
D.境外胡人闻知他的威名,相继来朝贡献。他所管辖的并州界内清静安宁,百姓都归心于官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年十八,为郡督邮。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钞略。守高平令。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卒出收之,诘责所犯,即日考竟,遂弃官归。
太祖临兗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闻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宠。
时袁绍盛於河朔,而汝南绍之本郡,门生宾客布在诸县,拥兵拒守。太祖忧之,以宠为汝南太守。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馀壁,诱其未降渠帅,於坐上***十馀人,一时皆平。得户二万,兵二千人,令就田业。
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孙权数扰东陲,复召宠还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进封安昌亭侯。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破吴於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大军南征,到精湖,宠帅诸军在前,与贼隔水相对。宠敕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宠掩击破之,进封南乡侯。黄初三年,假宠节钺。五年,拜前将军。
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太和二年,领豫州刺史。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秋,使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令宠向夏口。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会硃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
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徵还,迁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馀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宠前后增邑,凡九千六百户,封子孙二人亭侯。正始三年薨,谥曰景侯。
(《三国志》卷二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守使宠纠焉纠:监督查办
B.但当受辞,勿加考掠考掠:用刑拷打
C.率攻下二十馀壁壁:营垒
D.樊城得水,往往崩坏往往:常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直接表明满庞立志刚毅和勇而有谋的一组是( )(3分)
A.朔等请罪,不复钞略。诱其未降渠帅,於坐上***十馀人,一时皆平。
B.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
C.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
D.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洪手下的宾客在满宠辖界内多次犯法,被满宠收捕治罪。曹洪为此写信给满宠,满宠不加理会。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人都嘱咐满宠说:“只让他出口供,不要拷打。”满宠对谁都不予答复,依照法令行刑审讯。
B.满庞深受曹操的器重,并因功勋而被赏赐封爵。曾以关内侯的身份;两次任南阳太守,所在又政绩。
C.关羽以水急攻襄阳,在此危急时刻,满庞认为必须先稳住军心,然后分析了关羽军队的弱点,明确提出退敌的奇计妙策。
D.满宠不置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皇帝下诏说:“你在外统帅军队,一心思虑公事,有行父、祭遵的风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与朱泚同里闲,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廷玉有沈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铲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我,公得名。***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硃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泚统幽州行营为泾原凤翔节度使,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体微为要籍。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浸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泚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柳州司户参军、体微南浦尉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致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姑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白左巡使郑詹:“商于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少诚、少良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宰相卢杞方疾御史大夫严郢,欲逐之,得廷玉死状,即抵詹死,而斥出郢。帝闵廷玉忠,归其柩,厚赙之。李晟平朱泚,少诚等适终丧,晟表丐追赠廷玉。并官二子。而帝方招来滔,寝其奏,遂已。(《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玉间语泚间:私下
B.而亦悔乎而:你
C.泚不能屈屈:屈服
D.而帝方招来滔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蔡廷玉“有沈略”和“忠”的一组是( )(3分)
A.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
B.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
C.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D.欲裂其壤,使不得桀归其柩,厚赙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道上下间应当有的礼法。针对这种情况,深谋远虑的蔡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金银财物来礼待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以助天子的费用,因而进献的牛马在路上络绎不绝。
B.又有一个叫朱体微的人,也是朱泚的心腹。每当蔡廷玉有建议时,朱体微就想方设法阻挠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朱体微,朱体微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
C.朱滔向朱泚有所请求时,有不合理法时,蔡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有的律法。
D.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德宗出示朱滔的奏表,而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蔡廷玉、朱体微二人,贬蔡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朱体微为南浦县尉来安慰朱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