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记稻鼠【唐】陆龟蒙乾符己亥岁,震泽之东曰吴兴,自三月不雨,至於七月。当时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①,棹楫支派者入,屝屦②无所污。农民转远流渐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记稻鼠
【唐】陆龟蒙
乾符己亥岁,震泽之东曰吴兴,自三月不雨,至於七月。当时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棹楫支派者入,屝屦无所污。农民转远流渐稻本,昼夜如乳赤子,欠欠然救渴不暇,仅得葩坼穗结,十无一二焉。无何,群鼠夜出,啮而僵之,信宿食殆尽。虽庐守版击,殴而骇之,不能胜。若官督尸责,不食者有刑,当是而赋索愈急,棘械束榜箠木肌体者无壮老。
吾闻之於《礼》曰:“迎猫为食田鼠也”,是《礼》缺而不行久矣。田鼠知之後欤?物有时而暴欤?政有贪而废欤?《国语》曰:“吴稻蟹不遗种”,岂吴之土,鼠与蟹更伺其事而效其力,歼其民欤?且《魏风》以硕鼠刺重敛,硕鼠斥其君也。有鼠之名,无鼠之实。诗人犹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况乎上捃其财,下啗其食,率一民而当二鼠,不流浪转徙聚而为盗何哉?《春秋》虫蝝生大有年皆书,是圣人於丰凶不隐之验也。余学《春秋》,又亲蒙其灾,於是乎记。
注:①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水泽或低湿的地方也变得尘土飞扬。
②屝、屦:两种鞋子。
③二鼠,指田鼠和家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农民转远流渐稻本浸渍,灌溉
B.昼夜如乳赤子喂养
C.逝将去汝离开
D.率一民而当二鼠一律,一概(统率)
小题2: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
A.群鼠夜出B.虽庐守版击
C.啮而僵之D.下啖其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录了吴地百姓遭遇旱灾鼠患的情景,实质上记载了晚唐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揭示了当时民生凋敝的社会根源。
B.本文关注民命,讽喻时政,多方引用《礼记》《诗经》《国语》等典籍,古为今用,体现了作者文以载道的写作风格。
C.《诗魏风硕鼠》讥讽统治者横征暴敛危害百姓,作者引《硕鼠》讥讽统治者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D.本文语言质朴简练,效法《春秋》,尽管行文将主观感情融注于对事件的描述之中,然而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苛政的斥责,仍然力透纸背。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率,统率)小题2: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BD名词作状语)
小题3:C(《诗经·魏风·硕鼠》斥责他们有老鼠的名声,但没有老鼠的事实?此答案越看越不懂)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乾符年间的己亥年,震泽东方的地方叫吴兴,那里从三月开始就不下雨,一直到了七月。那个时侯低洼潮湿的地方都扬起了尘埃,被派划船来的人进到洼地,鞋上连污泥都没有沾。农民转而从远处引来流水浇灌稻田,每天像用乳液喂孩子一样,这样少的水连给人解渴都顾不上,仅能得到一些干裂的花和干枯的稻穗,有实穗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没多久,又有大批老鼠晚上出没,啃噬而使稻禾致死,任其在晚上把粮食吃干净,即使晚上守护用拍击木板,击打来吓它们,都不能奏效。如果有官员主管督察责任,不缴纳粮税的就应该受到刑罚。在那个时候,索要催逼赋税更加迫切,以棘木和木板作为刑仗,责打人时不论壮年或者老年。
我听说《礼记》上记载:把猫迎来以捕食田鼠。是因为礼仪缺乏不兴时间太长了。田鼠知道的晚了吗?事物按照天时而被损害吗?政务有了贪污而被荒废吗?《国语》上说:吴国的稻和蟹都没有留种(吴国在灭亡的前一年曾经田地绝收)。难道是吴国的土地里,田鼠和田蟹更替侍候稻谷而尽力,才使它的民众受到伤害吗?况且《诗经。魏风》里以巨大的老鼠而讽刺严重暴敛民财,借用巨大的老鼠斥责他们的国君。有老鼠的名字,但没有老鼠的事实。诗人还说: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更何况官员在上面收集人民的财物,在下面掠夺人民的食物,统帅全民而像两种老鼠(田鼠和家鼠。这样人民不四处流浪奔徙,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还能做什么呢?《春秋》上说虫彖成灾在大灾大祸之年都有记载,这就是圣人能够明察丰收凶祸先兆的原因。我学习《春秋》,又亲身经受那里的灾难,就在那里把事情记下来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记稻鼠【唐】陆龟蒙乾符己亥岁,震泽之东曰吴兴,自三月不雨,至於七月。当时污坳沮洳者埃壒尘勃①,棹楫支派者入,屝屦②无所污。农民转远流渐稻】;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④我只听说***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②軏(yuè):义同“輗”。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