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未集集:安定
B.召公乃缪卜缪:假装
C.于是卒相成王相:辅助
D.人或谮周公谮:诬陷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B.王其无害亦藏其策于府
C.未可以戚我先王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亦藏其策于府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周公“笃仁”的一组是(3分)
①乃自以为质              ②维长终是图        ③诫守者勿敢言 
④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⑤自揃其蚤沉之河    ⑥作立政,以便百姓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⑥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王灭了殷纣之后,由于过于劳心劳力,身体有病,虽然周公向祖先祷告说愿意以身相代,可还是没能挽救武王的性命。
B.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封周公旦到鲁国,可是周公没到他的封地鲁国去,因为天下初定的周朝实在是离不开他。
C.武王死的时候,成王还在襁褓之中,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朝政。周公为了稳定江山,面对谣言,毅然挑起了千斤重担,代成王行天子之职。
D.成王长大了,周公将朝政大权归还了成王。可是那些小人们还是说周公的坏话,周公于是只好逃到了楚国。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小题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6分)
唐 决 水 涸 则 为 蝼蚁 所 食 掌 修 其 堤 防 补 其 缺 漏 则 鱼 得 而 利 之 国 有 以 存 人 有 以 生。
小题2:《淮南子》是一部由     (朝代)时期的淮南王     (人名)主持编撰的诸子论文集。(2分)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徒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颜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孔,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王败而西 西:向西行
B.     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 从:跟从
C.     若真鄙儒也 鄙:见识浅陋
D谒者治利,引以次入殿门 以:按照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B.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相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相如引车避匿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以面谀以得亲贵/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公往矣,无污我/毕礼而归之
C.      诸侯群臣皆朝/舍相如广成传
D高帝患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      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②⑤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①,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②,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节选自《管子·牧民》)
注释:
①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统治各个邦国的王朝。
②生:通“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家为乡为:治理
B.远者不行行:遵从
C.君好之,则臣服之服:服从
D.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置:设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审于时而察于用拔剑撞而破之
B.可奉以为君也越国以鄙远
C.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夫晋,何厌之有
D.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天地和日月譬喻,是想说明君主要有天地一样广博的气度,要像日月一样将光辉播撒到普通百姓的心田。
B.管子认识到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强调君主要有正当的喜好和正确的导向。
C.管子认为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主要因素,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牧民是否得法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D.文章用类比推理法指出,君主要公正无私,如果偏信小人则将失去贤士的信任与辅佐。
小题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凡:总共
B.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等到
C.潜又抑而不闻闻:听见
D.上贷其死贷:宽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擢为内殿直都虞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C.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D.仍籍没其赀产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他回到朝廷之后,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部被没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未敢以为信也信:的确如此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C.而归直于秦?直:通“值”,价值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以柔韧使……惭悟
小题2:下面六句话全部表明作者认为秦赵斗争中“赵”占上风的一组是(  )(3分)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秦出城而璧归                 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王世贞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真意。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赵国变为被动。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是天意。因为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绝交。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