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3分)小题1: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2分)小题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分)小题3...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3分)
小题1: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2分)
小题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分)
小题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2分)
小题4: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2分)
小题5: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
小题6: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2分)
答案

小题1: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
小题1: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这是没有遇到时机。
小题1:可是现在我的家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小题1: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小题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小题1: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
小题1:语言点:卒:士兵,以为:认为;
小题1:语言点:尝:曾经,三:多次,见…于:被,不肖:没有才能,遭:遇到
小题1:语言点:业:家产,所就:成就的…,孰与:与…比,哪一个
小题1:语言点:且:况且,臣:家臣,为:替
小题1:语言点:然:然而,所以:……原因,愧:使…感到愧疚,定语后置句: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
小题1:语言点:是以:这样就,意:心愿,意图;虽:即使,恨:遗憾
核心考点
试题【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3分)小题1: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2分)小题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分)小题3】;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共8分,每小题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日:“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日:“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日:“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日:“汝非豫让邪?”日:“我是也。”其友为泣日:“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日:“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日:“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日:“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日:“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日:“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厕涂:修整
B.而忠臣有名之义死:死亡
C.故尝范氏及中行氏事:侍奉
D.赵襄子最智伯怨: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之才忽魂悸魄动
B.于是襄子乃豫让日识盈虚之有
C.于是襄子大之而忠臣有死名之
D.子自为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诛之                B.使形状不可知   
C.漆其头以为饮器            D 士为知己者死
小题4: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豫让遁逃山中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是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4分)
徐徽言,字彦猷,衢之西安人。少为诸生,泛涉书传。金人围太原,分兵绝饷道,自隰、石以北,命令不通者累月。徽言以三千人渡河,一战破之。迁武经郎、知晋宁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金人忌徽言,欲速拔晋宁以除患。建炎二年冬,自蒲津涉河围之。先是徽言移①府州,约折可求夹攻金人。可求降,金将娄宿挟至城下以招徽言。徽言故与可求为姻,乃登陴以大义噍②数之。可求仰曰:“君于我胡大无情。” 徽言摄弓厉言曰:“尔于国家不有情,我尚于尔何情?宁惟我无情,此矢尤无情!”一发中之,可求走。金进攻数败,不得志,围之益急。徽言自度不支,凡守具悉火之。仗剑坐堂上,慷慨语将士:“我天子守土臣,义不见蔑敌手。”因拔佩刀自拟,左右号救持之急。金兵猥③至,挟徽言以去。娄宿就见徽言,语曰:“二帝北去,尔其为谁守此?” 徽言曰:“吾为建炎天子守。”娄宿曰:“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徽言怒曰:“吾恨不尸汝辈归见天子,将以死报太祖、太宗地下,庸知其他!”娄宿又出金制曰:“能少屈,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徽言益怒,骂曰:“吾荷国厚恩,死正吾所,此膝讵为汝辈屈耶?汝当亲刃我,不可使余人见加。”娄宿举戟向之,觊其惧状。徽言披衽迎刃,意象自若。饮 以 酒 持 杯 掷 娄 宿 曰 我 尚 饮汝 酒 乎 慢 骂 不 已 金 人 知 不 可 屈 遂 射 杀 之。
注释:①移:公文名称,这里作动词。②噍:jiào,责备。③猥:形容人多。
小题1: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忌徽言,欲速晋宁以除患拔:攻下
B.义不蔑敌手见:看见
C.吾恨不汝辈归见天子尸:陈尸示众
D.徽言披衽迎刃,象自若。意:神情
小题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原之战中徐徽言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太原被包围、粮道被切断、军令数月不通的情况下,他率军渡过黄河,一举歼灭金军。
B.在金人围攻蒲津的恶战中,面对主动前来劝降的折可求,徐徽言义正词严地痛斥他变节投降的行为并以一箭来表示大义灭亲的态度。
C.徐徽言在城池即将被金人攻破之时,把守城器械全部烧掉;然后慷慨陈词,自己是天子的守土臣;并以自刎来表示宁死不受辱的决心。
D.娄宿诱降徐徽言遭到失败,便举戟指向徐徽言,以此迫他屈服。徐徽言镇定自若,拿杯掷向娄宿,骂不绝口,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小题3: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3分)
(2)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3分)
小题4: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饮 以 酒 持 杯 掷 娄 宿 曰 我 尚 饮 汝 酒 乎 慢 骂 不 已 金 人 知 不 可 屈遂 射 杀 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孙司封书(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过分
B.智高出横山,其寨人略:掠取,掠夺
C.度珙终不可意得意:得志忘形
D.固不可不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书告者七家叔舍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邑之祸必不发于其身也,耻师焉
C.其事未白于天下赏善罚恶
D.又世所侵蔽身死人手,天下笑
小题3:下列给文中画横波浪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B.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C.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D.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小题4: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指出了哪些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3分)
(2)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3分
(3)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观?(3分)
答:                                                                          
(2)请你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B.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小学而大遗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每小题4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