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燕哙既立,齐人***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燕哙既立,齐人***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於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於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於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於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於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卖已讼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於子之。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後。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而苏代与子之             交:结交,友好   
B 子之因苏代百金            遗:遗留
C 身厚币以招贤者           卑: 使……卑下
D 燕兵独追                 北:败逃的军队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苏秦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                        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B 齐宣王复用苏代                                  死有之知,其几何离
C 子之遗苏代百金                                  又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 卑身厚币招贤者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待余年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在燕国时与子关系密切,后苏代作为齐使出使燕国时,曾用言辞刺激燕王重用子之。
B 燕王因受蛊惑,将燕国君位让于子之,燕啥反而成为臣子,导致国家大乱,百官恐惧。
C 燕国内乱,齐王不顾孟轲劝阻,欲兴兵讨伐燕国,燕军士卒不战而降,燕哙死,昭王立。
D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后燕昭王联合诸侯,大败齐军。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燕 兵 独 追 北 入 至 临 淄 尽 取 齐 宝 烧 其 宫 室 宗 庙 齐 城 不 下 者 独 王 唯 莒 即 墨 其 余 皆 属 燕 六 岁 。
小题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2)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燕兵独追北|入至来临淄|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不下者|独唯  |即墨|其余皆属燕|六岁。
小题1:(1)然而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血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
发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2)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国
槐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
解析

小题1:遗,馈赠,赠送
小题1:A项“之”分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指示代词,这样”;B项“而”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关系”与“连词,表假设关系”;C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与“介词,凭借”;D项“以”均为目的连词。
小题1:“齐王不顾孟轲劝阻”错,原文为“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诚”“ 以”“ 之”(2)“必”“ 致”“ 岂”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前318),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做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孟轲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子之死后两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谦恭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郭隗说:“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这时乐毅从魏国到来,邹衍从齐国到来,剧辛从赵国到来,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们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前284),燕国殷实富足了,士兵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燕王于是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发兵征讨齐国。齐军战败,齐湣王逃到外地。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都临淄,夺取了齐国所有的宝物,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城池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其余都隶属于燕国,达六年之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燕哙既立,齐人***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初,三杨在政府,重谦雅:向来
D.举人自代擅:擅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书谦名授吏部今君亡赵走燕
B.请每岁三月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C.谦每议事京师夫赵强而燕弱 ,君幸于赵王
D.一动大事去矣如有地动,尊振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C.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D.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4分)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势张  益:更加
B.南北百里,东西一     舍:房舍,房屋
C.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D.有风飒然至者,王襟当之   披:敞开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其所以快哉者也阿母汝求
B.昼则舟楫出没于孰能讥之乎
C.而况濯长江之清流飘飘如遗世独立
D.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兰台之宫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4分)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4分)
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胁:逼迫,勒索。
B.夫秦王既图以予城按:按照。
C.大王弗与城,而赵璧绐:欺骗,欺诈。
D.一胜而相如族:灭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2)真州逐城门外,几彷徨死
B.(1)臣请就死于国,明大王之失信(2)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C.(1)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信(2)日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1)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2)臣之壮,犹不如人
小题3: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虽然世人都称赞,但这件事本身有许多疑点,经不起推敲,其实是不真实的。
B.从事情起因角度考察,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这很正常,双方并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C.既然已经答应给赵国十五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为了不失信于天下,秦王将不得不把城市交给赵国。
D.蔺相如完璧归赵无异于故意“挑”秦之怒气,如果秦王不是考虑两国的外交关系,这件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反 复 往 又 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亟迁,乃及右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从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第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按,京兆尹密救之,帝遣中人就释。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家子与恶人   游:交往。
B.自是加厚   遇:待遇。
C.兼侍御史杂事  知:掌管
D.阎济美诏输献格: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右职          B.欲吹笛少年同列耶?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失其所,不知
C.中人走闻         D.山南节度使柳晟
 农人告余春及                     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游而***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B.卢坦任郑滑节度使李复的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他据理拒之。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李复问卢坦此事,卢坦委婉地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们的话后很惭愧。
C.卢坦任寿安县令,百姓机上丝绸还没织完,赋税期限已到,他先是到郡府中请求延期十天,没被批准。他告诉百姓只管缴纳丝绸,不要考虑期限。结果违背了期限,他终于被罚了俸禄。
D.卢坦入朝做官,曾纠正皇帝不下诏令给主管官员就派中人释放赤县尉的做法。柳晟,阎济美违反诏令向皇帝进献钱财,卢坦揭发他们的罪状,说服皇帝按诏令办事,让皇帝把接受的钱财归还主管官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2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 “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握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成、康之时: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窃以为不也侔:等同
B.然有急卒:突然
C.奏之故也案:按照
D.哉,夫高祖微细信:确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虞高帝定都关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②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③夫秦地被山带河 ④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⑤留侯明言入关便 ⑥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香是(  )
A.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立身行事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本姓娄,因去陕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赐姓刘,拜为郎中。
C.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刘敬的语言描写集中反映他的远见卓识。
D.最后一段作者评价说高帝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雄才多大略和政治远见,所以才能够平定四海,成就一番帝王的伟业。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