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勃年未及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B.勃往交趾父         省:探望
C.勃左迁交趾令坐:因为
D.‘耻居王后’,然      信:相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勃“浮躁浅露”的一组是(      ) (3分)
①诣阙上《宸游东岳颂》
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③勃恃才傲物
④乃***达以塞口
⑤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B.裴行俭认为王勃能善终就是幸运,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必当显赫富贵,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并非公允,杨炯的文采不逊于王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
②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①王勃自倚仗自己有才能而看不起别人,被同僚嫉恨。(得分点“恃、傲、为”3分)
②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 (得分点“致、先/后、器识”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信:确实。文中的“信然”是“确实这样”之义。《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即此义。
点评:本题与课内知识联系得很紧密,“信然”一词与《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中的“信然”意义完全一样,这有利于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①体现他的才华。⑤是杨炯的话。
点评:本题比较规范,题干“浮躁浅露”限制了答题区间,但在同一区间内,也有不能表现“浮躁浅露”这一点的内容,而且学生对“浅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选项内容既有非区间内的内容,又有区间内不能体现“浮躁浅露”的内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是一道较好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可见,是李敬玄认为他们四人必当显贵。
点评:本题在原文上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将李敬玄的话说成是裴行俭的话,属于张冠李戴,其它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①恃:倚仗。傲:看不起(别人),“傲”带宾语,所以应为动词。为……所……:被。②致远:走得长远。器识:器量见识。先/后:以……为先/后。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知识点与教材和日常生活用语联系得很紧。“恃才傲物”“致远”是常用词语;“先器识而后文艺”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法一致。
核心考点
试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小题1:根据①②选段,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分)
答:
小题2:结合③选段,简析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的原因,并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也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注],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选自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2001年第1版,有删改)
[注]子云:西汉扬雄,字子云。仲淹: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杨雄著《太玄经》模仿《周易》,作《法言》模仿《论语》;王通作《元经》模仿《春秋》,作《中说》模仿《论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自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患:担心
B.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责备
C.方焉以模言语勉:努力
D.见前世之文传徒:只,仅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少定视焉/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不择其人而问者欤/于是余有叹
C.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鲜焉/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今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B.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C.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D.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非尔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⑵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⑶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小题1: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
                                                                            
小题2: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候:拜访
C.虞常果张胜引:牵攀,招供
D.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论:判罪
小题2:选出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欲此时降武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知我不降明君既见录
C.屈节辱命,生,何面目以归汉后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少父任,兄弟并为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相当
小题3:选出对选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