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与师言之道与?
                                                                                         
小题2:孔子遇见穿丧服的、执政的、盲人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分)
                                                                                          
                                                                                          
小题3: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为“仁者”?(3分)
                                                                                          
                                                                                          
                                                                                    
答案

小题1: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
小题2:说明他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提到礼1分)显示了他的修养。(1分)
小题3: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恒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1分)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1分)这说明,孔子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有“维护王权,安定百姓中”的一点1分)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该句子时,判断句1分,规矩1分,这两个关键词每个一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2:试题分析:孔子遇见穿丧服的、执政的、盲人时都会以“礼”待之,这种行为,说明他不仅仅是宣扬“礼”,还身体力行的去实践。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懂文章,然后才能根据孔子的所作所为加以归纳,所以关键还是对文言阅读的考查。
小题3:试题分析: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并使天下走上正道,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被少数民族统治和奴役了。难道管仲这样的人也要像一般老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中自***也没有人知道吗?”孔子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首先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其次才能阐述观点。
核心考点
试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小题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何形象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2分)
                                                                                          
                                                                                          
小题3:为什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
B.子瞻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杖:拄,撑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以斤斧加:施加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          易: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
B.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
C.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
D.本文情感有变化。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
译文: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13)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14)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①堡砦:zhi,营寨。②羽书狎至:当警报轮番到来的时候。(《明史•陶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狎:交替,轮番。
D.审敌可乘审:审查,弄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筑堡砦,缮甲兵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B.贼来犯,击破之中夜合围,晓奏凯
C.如是数人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
D.若辈能子弟捍御乎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只是辅助。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4分)
(2)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之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侯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将军计之。孰:仔细、周详
B.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赐死。竟:竟然
C.项羽乃与洹水南殷墟上。期:约定
D.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眼泪
小题2:下列各句子中,不属于章邯背叛秦国原因的一句是(3分)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B.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C.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D.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高三天不见长史欣,长史欣很害怕,赶紧返回部队,却不敢走来时的道路,因为
他担心赵高派人追***他。
B.陈馀给章邯分析说:赵高平素谄媚二世,受二世宠信,但秦国危急,也怕二世诛***
他;所以赵高会利用法律***章邯而求得自保。
C.陈馀送给章邯的信中说 “上天灭亡秦国,不愚昧的人都知道”,目的是劝章邯保全自己。
D.章邯第二次派人见项羽,想要订立盟约。项羽因为粮草不足,而最终同意结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2)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实言之。第:难道
B.所著文谒戚纶袖:衣袖
C.帝诘之,宗道曰谢:推辞
D.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故事:定例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   )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句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他为“鲁公浦”。
B.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4分)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