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第四6》)
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③。” (《论语·雍也第六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七30》)
【注释】 ①尚:超过。(2)说:音yuè,同悦。喜欢,爱慕。 (3)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不仁者”只是不干坏事;“好仁者”不仅不干坏事,还要去做好事。孔子说,这两种人我都没见到。
B.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并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
C.冉求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完全按照孔子所教的道去行事,却推说力量不够,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半途而废。
D.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如能真心向善,并付诸行动,就会有高尚的仁德。
小题2: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仁德的不少,但真正能如愿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许多人行仁却半途而废,那是他们对仁缺乏“忠”心,连“一日用其力于仁”都不愿意却借口“力不足”,即画地自己限而不肯在行仁上下工夫所造成的。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孔子不是“批评他半途而废”,而是批评他画地自限,不想前进。孔子并没有责备那些因力量不足导致“中途而废”的人。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小题2: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参考译文:(一)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二)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三)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
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刘辟反,蕴晓以逆顺,不听。复遗书切谏,辟怒,械于狱,且***之,将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蕴叱曰:“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
李吉甫、李绛、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国家有西土,犹右臂也。今臂不附体,北弥豳郊,西极汧、陇,不数百里为外域。泾原、凤翔、邠宁三镇皆右臂,大藩拥旄钺数十百人,唯李抱玉请复河、湟,命将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长,使守秦、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有权臣制乐曲,自立丧纪。舜命契:‘百姓弗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锷、季安为司徒,官不择人。卢从史、于皋谟罪大而刑轻。农桑无百分之一,农夫一人给百口,蚕妇一人供百身,竭力于下者,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边兵菜色,而将帅纵侈自养。中人十户不足以给一无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骄将。”六事皆当时极敝。蕴亦韦皋所引重,嫉其专制,感愤关说。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沧景程权辟掌书记。既而权上四州版籍请吏,而军中习熟擅地,畏内属,挟权拒命,不得出。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蕴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刍荐之于朝,出为邵州刺史。尝杖***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坐赃,杖流儋州而卒。
蕴辩给,尝有姓崔者矜氏族,蕴折之曰:“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对。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儒学下》)
注:①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②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③辩给:口才敏捷。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3分)
A.西川节度使韦皋推官辟:征召
B.辟惜其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阴:暗中
C.武元衡为相,蕴贻书以讽:讥讽
D.杖流儋州而卒: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分别直接表明林蕴正直和有口才的一项是(   )(3分)
A.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 ②嫉其专制,感愤关说。
B.①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②其人俯首不能对。
C.①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②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
D.①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②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临汀山鬼祠庙多,百姓厌恶痛恨的情况,林蕴写了《无鬼论》。由于刺史的赏识,他担任了临汀令,不久升为别驾。
B.林蕴曾劝刘辟不要谋反,但刘辟不听他的意见,极力的劝谏,差点招来***身之祸,好在刘辟爱惜人才,最后只把他贬为唐昌尉。
C.李吉甫、李绛、武元衡等人担任宰相时,林蕴直言劝谏,道出了他们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加上他喜欢嗜酒,多有违逆常理之事,所以宰相都不任用他。
D.林蕴曾经杖***了门客陶玄之,把他的尸体扔到江中,并把他的妻子充入娼妓,弄得别人家破人亡。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
⑵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3分)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虎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虎: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其伤者。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季年:晚年。
B.迁著作郎中     稍:不久。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后患:后来的病痛。
D.必我假道之惠德:感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彼不能守,终我物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
B.①道武其工书,常置左右②是区区不能废远
C.①裕西入函谷,进退路穷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未若假水道②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二则《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孟子·万章下》)
②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 也。(《孟子·万章下》)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今人交友务必要颂读其诗文,做到“知其人”后方可结交。
B.“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
C.孟子说的“不挟”即不要有倚仗的念头。
D.选段②,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小题2: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养品德,讲习学问,实践道义,是必须时时进行的人生必修课。
B.做学问,必先习得基本的语法,遵从语法规则说话,才能改正言谈鄙陋的缺点。
C.对于顺耳好听的话,听者自然会感到高兴,而贵在能进行冷静的分析鉴别。
D.能按照道德、礼法的要求审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就能不断进步。
小题2:根据以上两个选段,说说孔子对学生的修习过程有哪些要求。(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