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 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③积累  ④同“源”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共同话题是谈论教与学的方法。(1分)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1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应该是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解答此类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很好回答,都和学习相关。根据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和孔子重视的是老师的引导,根据“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及下文表述可知孟子重视的是自得。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想使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己有所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引进:召集。B.单车徒从屏:使……退避。
C.有朱熹者短:诋毁,指摘。D.大抵理以致其知穷:穷困,穷厄。
小题2:下面句子中关于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往往称贷人以给用      ⑵ 冰,水为之,而寒水。
⑶平生文凡一百卷        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2分)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译文: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①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土偶。
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 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
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词,求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笔墨之不幸也诚:实在B.而丙戌所作矣亡:逃亡
C.年来叹天步之未夷:太平D.求于后世哉知: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星火B.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未远
C.思借声诗代年谱   处涸辙犹欢D.岂欲以有韵词    悦亲戚情话
小题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张煌言“好为诗歌”的一组是(3分)
① 然犹时时窃为之                     ② 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③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④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⑤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后世至今,名为诗史。(4分)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3分)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