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后面问题。游东山记 杨士奇(明)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后面问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明)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酌酒饮道士不已但:只,只是
C.降跽过谢:感谢。
D.未暇也属:适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穿小径十里一叟七十余岁
B.一道士偕来期余病,不果行
C.乐无已乎两童子拍手跳跃随
D.遂扫石坐皆欲取难于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一直因为事务繁忙,未能动笔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4分)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不用了。”(于是,我们两人)各自怀揣着书告辞离开了。(译为“我不用(这两本书)了”也可以。“其”、“无用”、“怀”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送给我诗呢?”(“揖(于)立恭”省略句加倒装句1分,“奈何”、“与”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揖(于)立恭”不能补出“于”或不能还原状语的,不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及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语文,考察期是否合乎语境。题中,C项的解释错了,这里的“谢”应是“谢罪、道歉”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的“可”都是“大约、约莫”之意。B项的“及”,前者作连词,相当于“同、和”;后者作动词,“到了”之意。C项的“其”,前者作副词,相当于“难道、大概”;后者作代词,相当于“他”。D项的“而”,都作连词,但前者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后者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仔细对照,考察有无错误。题中,C项“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的说法有误,作者在在第二年到庐陵时曾写过,但未写完就停止了。本文是在“既游之明年八月”写的。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的“其”作代词,指“我们”;“无用”即“不再使用”;“怀”即怀揣之意。第(2)题中,“揖立恭”是省略句加倒装句,应译为“向立恭行礼”;“奈何”应译为“为什么”;“与”作动词,“给与”之意。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但深深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白发如雪,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怀揣着书,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很惊讶,与我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和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写在画上。立恭不写,只是倒酒向道士敬酒个不休。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众人都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又重新喝酒,我和立恭对饮,都有些醉意。
不久,夕阳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已经回来了,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适逢当时我没有闲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到约定日期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山水游览了多次,而乐趣没有超过那次的,所以尽力最终完成了。亲手抄了一份,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后面问题。游东山记 杨士奇(明)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问题。
张克戬传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
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B.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C.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示众
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3分)(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②③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4分)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小题4:把原文中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3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其才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股肱:辅佐
D.管、晏君之过暴:残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周去,客密州今其智反不能及
B.周条二十余事击破沛公军
C.帝尝飞白书赐周但刘日薄西山
D.管、晏暴君过不如须臾所学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⑤⑥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5: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4分)
(2)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适忘,往往留宿于山上反:通“返”,返回
B.不足以众客席:宴请
C.子瞻于是最乐于是:对这件事
D.而以适意为悦适意:心情畅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效左右得复见将军
B.有废亭复驾言兮
C.酌水饮之我腾跃
D.及既厌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3分)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3分)
(3)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母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文炳曰:“后当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B.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C.文炳曰:“后当我。”德: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害之中:诬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县民蚕麦偿之是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人王无异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征敛日暴,民不聊生信见疑
D.民亦有不乐为南冥,天池也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 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3分)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