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③娣姒(dì 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回声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消除
C.如雀鼠之不,风雨之不防恤:体恤
D.行路皆踖其面而其心,谁救之哉蹈:踏、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本于三亲盘盘焉,囷囷
B.及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诗,名曰《指南录》
C.能恕己而行舍郑以为东道主
D.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小题4: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小题5: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3分)  
                                                                                         
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小题5:①只有兄弟相友爱,不会受旁人(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②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恤:忧虑,担心。“根据前句则无颓毁之虑”中“之虑”可推敲出恤应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都是连词,“如果”。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无意义;第二个是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我”;D项第一个“乃”是连词,“就,才”;第二个是代词,“你,你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原因。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也、之、亦”,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友悌”解释为兄弟相友爱,“为”表被动,“夫”为代词,那些情况;第二句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以”解释为因为,“怀”为名词用作动词,心怀。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曾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着一层墙壁,有一次,刘瓛喊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他答应。刘瓛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就可以免除隔阂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B.陈力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无乃尔是与过:过错,名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曰:“非我,兵也”。
B.固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C.昔者先王为东蒙主斧斤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忧,不在颛臾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小题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小题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中丞胡公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上无可当意者,然竟不。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凤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乎!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速有致。卒以疑***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名甚藉:显著。B.屡试辄蹶:失败。
C.文长作表属:通“嘱”,嘱托。D.然竟不偶:结婚,婚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长部下一诸生傲之臣险衅,夙遭闵凶
B.文长既已不得志有司客逾庖而宴,鸡栖
C.张太史元汴力解,得出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其一气之余烈
D.中丞胡公宪闻,客诸幕天于物,春生秋实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薛公蕙校越时,其才B.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
C.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D.立,沙起云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徐渭一生,突出了三点:才奇、人奇、“数奇”。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徐渭才能独出冠时,品行狂放不羁,遭际困厄颠仆的一生。
B.从整体布局看,文章大量的篇幅落在徐渭才能多样与行为狂放的横向展开上,而命途多舛则草蛇灰线般在其中闪现,构成全文的主线。
C.徐文长自负才略,在中丞胡宗宪面前,别人匍匐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一个秀才身份却侃侃而谈,毫无惧色。在胡宗宪面前过分狂傲,这也是他不得志的原因。
D.徐文长诗、文、书、画皆为当时一流,他的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以他的余力从事绘画,作品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3分)
(2)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 注:两处“适”均通“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即墨燕。距:抵抗。B.齐人未。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乘:巡视。D.而城中噪从之。鼓:指击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待其事。焉用亡郑陪邻
B.遣使约降燕。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衔枚击之。相如持璧却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3分)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2分)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小题1:“谨而信”的“谨”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叫做谨。” 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
                                                                                           
小题2: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我起而飞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去,往则为之舟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而后乃今风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覆杯水于堂之上坳:凹陷不平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南冥,天池也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