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六 国 论苏  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害,赵国的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得分点:“洎”、被动句、“终”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得分点:“以”、“从”、“故事”各1分,句意1分)
小题5: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此题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A.率:一律,全都。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A.介词,用;介词,凭借。B.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疑问。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D.均表被动。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中心论点句是由果溯因,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本题重点知识点:(1)洎,等到;、诛,被诛***,被动词;终,坚持到底。(2)以,凭借,介词;从,跟随;故事,旧例(古今异义)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论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本文是一篇高中老教材,文章开篇即点出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论述完成之后在结尾处点明写作意图。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六 国 论苏  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 盖 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夜恭职;久之,吏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公府辟: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初皆怖威,夜恭职 夙:早
D.自春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署,事入诺出若属皆且为
B.久之,吏盖不视文书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盖领太守
C.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加偏将军,病卒官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一项是 (  )
①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②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③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④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⑤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⑥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A.③④⑤B.①⑤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4:第Ⅰ卷《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6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居是州,惴栗恒:常常。
B.日与其上高山徒:徒弟。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交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隙也,则施施行/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不知日入/固一世雄也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醉更相枕以卧
D.洋洋与造物者游/游于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以雨名,喜也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成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强盛
D.今天不斯民遗:遗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周公得禾,名其书/故为之文
B.丁卯大雨,三日止/今其智反不能及
C.虽欲优游以乐此亭/青,取之于蓝而青
D.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木直中绳,輮以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贺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3分)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分)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一 雨 三 日 伊 谁 之 力 民 曰 太 守 太 守 不 有 归 之 天 子 天 子 曰 不然 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每小题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而绝江河(横渡)
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士大夫之族(类)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
C.其可怪也欤其皆出于此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吾从而师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其曲中规
小题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冰,水为之
小题5: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绝如缕:细丝。
B.苏子然愀:忧愁凄怆。
C.而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D.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师道之不传久矣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
C.举匏尊相属木直中绳,輮为轮
D.山川相缪,郁苍苍知不可骤得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糜鹿
C.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饮黄泉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B.客有吹洞箫者
C.而今安在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5: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