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择每个2分,16分)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择每个2分,16分)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①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②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注】 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陛下近幸而屈公法  私:偏爱
B.此事不宜优游优游:犹豫。
C.奎终制适:刚好。
D.今为陶奎绌:通“黜”,揭发……短处。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吴奎“忠君而谏”的一组是(  )2分
①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②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③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④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 
⑤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 ⑥恐人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A.①④⑥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因此非常器重他。
B.开封府尹被吴奎弹劾后就被外调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来源,却被吴奎拒绝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C.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因韩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绌,通“黜”,贬谪。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文中的前面有“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是降低“奎”的官职,由此可知“绌”是通假字,应为“贬谪”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吴奎”性格特征是“忠君而谏”,①不是吴奎的话,③是守孝时候的事情,⑥司马光的话,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A项“对此深信不疑”不当,因为仁宗还为此召集面议了,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柄——大权旁落,书——记录,为——被。(2)领——兼任,自用——自以为是。
【参考译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政变后,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深受仁宗器重。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专给皇上提建议)。每次极言进谏,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记录在史册上,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希望您早日决定。”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了,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垄断了财务,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了孙氏的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了。英宗治平年间,赶上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刚即位时,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推辞不来。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领管州郡,或是:同时担任牧守),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自以为是,所做之事迂腐不切合实际。万一重用他,必然扰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仍坚决说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司马光劝皇帝说:“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这样做对于天下的议论不合适。”神宗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最终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被追认为兵部尚书,谥号文肃。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择每个2分,16分)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夫人教养之。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因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帝悟,因夺其官,仆其碑。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直言旌:表扬
B.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制度:规模
C.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疾苦
D.拜住以海运粮世祖时顿增数倍 视:观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问宿卫之臣左右舆拜住画相海云寺
B.帝悦遽兴大役以妨农务
C.乘间告今右相雠我
D.遣使召之帝悟,夺其官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
①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②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夺其官,仆其碑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教育成人。早年在朝廷任职,得到当时皇帝英宗的欣赏,但他始终不与太子结交。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意见,停止了庆祝活动。
C.拜住的正直遭到了右丞相铁木迭儿的助手张思明的忌恨,面对他们的密谋陷害,拜住以大局为重,没有对他们加以报复。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侃字士业,颇爱琴书,尤好计画。时播①一门,贵满朝廷,儿侄早通,而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亲朋劝其出仕,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但恨无才具耳。”
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扬州刺史长孙承业请为录事参军。萧衍②豫州刺史裴邃规相掩袭,密购寿春人李瓜花、袁建等令为内应。邃已纂勒兵士,虑寿春疑觉,遂谬移檄云:“魏始于马头置戍,如闻复欲修白捺旧城。若尔,便稍相侵逼。此亦须营欧阳,设交境之备。今板卒已集,唯听信还。”佐寮咸欲以实答之,云无修白捺意。而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集兵传檄,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稚乃云:“录事可造移报。”移檄曰:“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勿谓魏无人也。”邃得移檄,谓已觉,便散兵。瓜花等以期契不会,便相告发,伏辜者十数家。邃后竟袭寿春,入罗城而退,遂列营于黎浆、梁城,日夕钞掠。承业乃奏侃为统军。
后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随业讨之,除侃为承业行台左丞。军次恆农,侃白承业曰:“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斗心,华州之围,可不战而解;潼关之贼,必望风溃散。诸处既平,长安自克。愚计可录,请为明公前驱。”承业从之,令其子子彦等领骑与侃于恆农北度,便据石锥壁。侃乃班告曰:“今且停军于此,以待步卒,兼观人情向背。若送降名者,各自还村,侯台军举三烽火,各亦应之,以明降款。其无应烽,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人遂传相告报。实未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内。围城之寇,不测所以,各自散归。长安平,侃颇有力焉。
注:①播:杨侃父,北朝北魏大臣。②萧衍:南朝梁武帝。
小题1:对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尔,便侵逼稍:稍微
B.今板卒已集,唯听还信:使者
C.今守潼关,全据形胜贼:叛军
D.侃乃告曰班:颁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侃“好计画”的一组是(   )
①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
②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
③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也
④稚乃奏侃为统军
⑤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
⑥其无应烽者,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侃是杨播的儿子,杨播家有很多人在朝廷做大官,杨侃比较喜爱音乐和读书,亲戚朋友劝他出任官职,于是他担任了长孙稚的录事参军.
B.南朝梁的豫州刺史裴邃计划偷袭北朝,采用了里应外合的手法,并通过向魏发送檄文刺探魏是否觉察其意图,他的计谋被杨侃识破。
C.杨侃随长孙稚讨伐叛国的雍州刺史萧宝夤时,向长孙稚献计,置将士于死地而后生,以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D.长孙稚的军队进驻石锥壁后,杨侃通过颁布告示的办法,督促投降叛军的民众重新归附朝廷,并借此虚张声势,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集兵传檄,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5分)
(2)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勿谓魏无人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B.晋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行事务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寡人之过将以有为
B.吾还也皆出于此乎
C.不阙秦,将取之吴之民方痛心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4: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歉,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小题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横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又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小题4: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5: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小题6: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感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2分)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送别场面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