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语言文字运用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夏天,他躺在病床上对《齐鲁晚报》的记者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下一辈子还做环卫工人!”B.20...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夏天,他躺在病床上对《齐鲁晚报》的记者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下一辈子还做环卫工人!”
B.2010年11月10日,京沪高铁先导段率先完成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集成”施工,展开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工作。
C.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D.天摇地动,怎能摧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怎能斩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深情;抗震救灾,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第一个叹号错  C项中的顿号连用导致并列关系层次不明,“洛杉矶”“东京”“巴黎”“伦敦”后应为逗号  D分号改为问号。
点评: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夏天,他躺在病床上对《齐鲁晚报》的记者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下一辈子还做环卫工人!”B.20】;主要考察你对语言文字运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当天早上周围都太黑了,路灯也没有亮,我没有看见绿化带的台子,所以才会撞上去,才会撞上路灯。”赵师傅告诉记者,要是能看见路灯,他怎么也不会选择撞电线杆。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D.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我们学校都通过拉警报的形式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国耻。如今《九·一八》已经成了我心中无法磨灭的日子。
B.站在讲台上演讲的小姑娘大约十二、三岁。
C.陶行知说,青年人应“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人生的春天经不起挥霍。
D.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唤醒学生心灵,实现育人价值。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B.“我们会善待这些藏品,”博物馆馆长说,“请大家全力以赴,做长久的打算。”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
D.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3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鲜血。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直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哪几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