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物理试题 > 弹力 > 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固定一个槽,劲度系数k=20N/m、原长l0=0.6m的轻弹簧下端与轻杆相连,开始时杆在槽外的长度l=0.3m,且杆可在槽内移动,杆与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固定一个槽,劲度系数k=20N/m、原长l0=0.6m的轻弹簧下端与轻杆相连,开始时杆在槽外的长度l=0.3m,且杆可在槽内移动,杆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Ff=6N,杆与槽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质量m=1kg的小车从距弹簧上端L=0.6m处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弹性势能Ep= kx2,式中x为弹簧的形变量.g=10m/s2,sin37°=0.6.关于小车和杆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固定一个槽,劲度系数k=20N/m、原长l0=0.6m的轻弹簧下端与轻杆相连,开始时杆在槽外的长度l=0.3m,且杆可在槽内移动,杆与槽】;主要考察你对弹力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小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B.小车先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C.杆刚要滑动时小车已通过的位移为0.9m
D.杆从开始运动到完全进入槽内所用时间为0.1s
一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外一端与质量为m的物体相连,静止时如图所示,现在m上竖直向下施加一力F,下降h后无初速释放,则(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物体运动是以某一位置为平衡位置、振幅为h的简谐振动
B.物体m的最大动能为mgh
C.物体在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弹性势能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D.物体在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一定先增大后减小
蹦床比赛中运动员从最高点下落过程可简化为下述物理模型.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弹簧上端高h处自由释放,压上弹簧后继续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若以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为原点,沿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ox,则小球的速度平方随坐标x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其中OA段为直线,ABC是平滑的曲线,AB段与OA相切于A点,关于A、B、C各点对应的位置坐标xA、xB、xC,及加速度aA、aB、aC的判断正确的是(  )
题型:滨州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A.xA=h,aA<gB.xB=h,aB=0
C. xB=h+,aB=0D. xC=h+,aC>g
运动员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训练肌肉力量,弹簧右端与墙相连、左端系在运动员的腰上,左边墙上固定一根绳子.假定某运动员质量为50kg,他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000N/m,运动员双手拉住绳子从弹簧原长位置向左缓慢前进(脚与地面间不打滑).当他向左运动的位移为3m时,运动员松开绳子被弹簧拉着向右滑行,若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题型:辽宁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四川难度:| 查看答案
A.在运动员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位移为1m时,绳对人的拉力一定为900N,脚对地面的摩擦力一定为100N
B.在运动员向左运动过程中,当位移为2m时,绳对人的拉力可能为2050N
C.在运动员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地面对运动员的摩擦力一定做负功
D.当运动员向右运动到弹簧恢复原长时,运动员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如图为一电流表的原理示意图.质量为m的均质细金属棒MN的中点处通过一绝缘挂钩与一竖直悬挂的弹簧相连,弹簧劲度系数为k.在矩形区域abcd内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与MN的右端N连接的一绝缘轻指针可指示标尺上的读数,MN的长度大于ab.当MN中没有电流通过且处于平衡状态时,MN与矩形区域的cd边重合:当MN中有电流通过时,指针示数可表示电流强度.
(1)当电流表示数为零时,弹簧伸长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2)若要电流表正常工作,MN的哪一端应与电源正极相接?
(3)若k=2.0N/m,
.
ab
=0.20m,
.
bc
=0.050m,B=0.20T,此电流表的量程是多少?(不计通电时电流产生的磁场的作用)
(4)若将量程扩大2倍,磁感应强度应变为多大?魔方格
如图所示,浸没在水中的小球固定在轻质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设小球的密度为ρ,水的密度为ρ.当容器由静止自由下落后,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是(  )
(1)若ρ,则弹簧长度不变
(2)若ρ>ρ,则弹簧的长度变长
(3)若ρ球<ρ,则弹簧的长度变短
(4)不论ρ、ρ大小怎样,弹簧长度都会改变.
题型:南通模拟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1)(2)(3)B.(2)(4)C.(3)(4)D.(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