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
(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雍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2分)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案
【答案】(1)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4分)
(2)突破了时间的限制。(2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2分 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3)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2分)
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6分 答出两点可得6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也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繁荣。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宋代对商业的管理有所放松。
从材料“……散市……闭坊门……”可知,唐代对“市”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从材料“……通宵不绝……早市又开始了……”可知,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说明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从材料“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皇帝认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或者农业地位高于工商业地位;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与宋代商业发展的比较;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②在经济领域已经出现新旧冲突的征兆
③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 宋人朱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却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之目的,根源是什么?(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1分)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1分)该政策有何影响?(6分)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