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罗斯福新政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遣成水源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 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12分)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6分)
答案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1分)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病” 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2分)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2分)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2分)
(2)危害:郊区蔓延,汽车成为美国郊区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则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郊区的化粪池和非点污染源导致了郊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郊区侵占了大量的旷野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减少了人们野外活动的空间,同时导致了野生生物的减少乃至灭绝;郊区蔓延还导致了硬化面积的增加、沼泽等天然分洪地区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加重,从而导致了美国洪涝灾害的加剧,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2分)
办法及启示: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消费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成本。(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中的“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阐明了美国郊区扩散的一个原因,即是“城市病”对美国的影响。尽管美国政府规定郊区的居民不能步行购物等限制也没有限制住交区化的蔓延说明了美国交通的高度发达等。材料中的“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表明郊区密集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上的原因。
(2)第二问,有关危害的问题,可以从材料的关键语句来归纳,也可以从原因中寻找。比如交通的便利,汽车数量的增多,一定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再有的郊区居住会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等。有关于“启示”的问题,可依据材料或是当今的现实来分析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主要考察你对罗斯福新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8世纪初,一个名叫蒙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自由放任主义D.凯恩斯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其理论依据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即“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这表明德国(  )
A.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
C.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段时期是美国政府把自由主义作为主要经济政策时期
B.b段时期出现的经济问题表明执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必要
C.c段经济回升主要是美国政府实行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
D.d段时期经济发展与美国出现的知识经济有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学生在探究学习“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这一问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新政把救济、保险、就业较好地结合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是导致国民资产大量转移
D.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社会和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主要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模式
B.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C.经济全球化决定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