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舵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6分)
(3)特点:现代化启蒙。原因:资本主义西方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探索。
解析

试题分析: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养兵、练兵的方法。并聘用西方技术人员制造船械以及演练的方法,强大中国水师,和夷人作战。魏源是早期主张经世致用、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用来对付西方的侵略,虽然他的思想没有被当局采纳,但起到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这些实践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次次的改变就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而改变中国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一浪高过一浪,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器物上向西方学习;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希望确立君主立宪;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努力实现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中心,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学习;***把中国的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思想。
(3)西方社会转型是自发的,渐进的,从容的,是一种內源自生型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后发的现代化,在西方的侵略后,本身的发展道路被打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各个阶层开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探索,由器物到制度,再由制度到文化的历程,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过程。所以中国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由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西方的军事与科技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过程中,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与科学 ②民主共和 ③君主立宪 ④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买卖粮食)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概括材料一中李悝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出现的社会背景。(9分)
材料二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后又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转变与实践。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1分)
材料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如何“循序渐进”的?(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