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明治维新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帮助意义?(9分)
答案
(1)相同之处: ①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外面临西方列强侵略。  
②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领导阶级相似: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④政策措施相似: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6分)
(2) 不同的原因:(6分)
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②群众基础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并且推翻了幕府。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③改革的进程:日本在推翻幕府,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④国际环境:日本: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列强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客观上给日本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意义:(3分)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改革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③改革要有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
④改革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⑤改革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主要是从背景、性质、领导阶级和政策措施等角度进行相同角度比较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则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两国的封建阶级的力量与领导这场变革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和二者采取的具体的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改革启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但回答的基本内容往往较为固定。
核心考点
试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主要考察你对明治维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题型:0108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1889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由伊藤博文起草的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天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引起社会中下层的不满,导致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了遍及全国的“自由民权运动”……这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为了寻求近代国家的模型,明治政府派出许多代表团前往欧美。在考察各国宪政时,他们发现,在日本不能简单地模仿欧洲各国的君民共和制。尽管英法美等国最为繁荣,但其宪政体制同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日本传统文化缺乏内在的联系性;相反,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中使用军力和保持强大君权的普鲁士文化更接近于日本。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日本人民知识水平低,制定宪法要靠“君主英断”,普鲁士的情况与日本国情相似,因而断言“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岩仓具视在考察中留意欧美各国中封建残余势力的地位和待遇,成为皇室贵族利益的保护者,他强调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认为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德为师”。……因此,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在设立国会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任命内阁、干预立法等大权。  ——据韩大元《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产生的源流》
(1)依据材料,指出明治政府派遣代表团前往欧美考察各国宪政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与英国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异同,并分析日本“以德为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②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真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④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题型:0116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  [     ]
A、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C、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
D、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题型:0116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日本《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其公务。  ——《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任用官员的原则上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四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7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