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追随者在其诗中写到: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追随者在其诗中写到: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既造不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但40年后,俄国却在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沙俄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政府面对危机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财和军事。认识: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并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并未真正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2)废除农奴制改革;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3)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措施:明治维新。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后不断对外侵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追随者在其诗中写到: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  [     ]
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是为了    [     ]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使人民生活富裕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增加政府的收入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侯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四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