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     ]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透过下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北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 ②说明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③说明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成果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