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2分)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1分)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新华网
(2)材料三与材料二反映的行政体制具有怎样的关系?(1分)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2分)
答案
(1)理由:平城地处中原之外,作为帝王的都城不合适;北魏有迁都的先例。(2分)内涵:统治中原,表达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愿望。(1分)
(2)关系:继承与发展(1分)
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2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分)。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支持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B.1861年改革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民族关系,以下改革中,在推进民族融合方面,政策最为激进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戊戌变法D.王安石变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
A.改革都获得成功B.都是封建化改革
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都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