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1分)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9分)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1)内容:推行均田制。(1分)
(2)商鞅变法的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1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1分) 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2分)
王安石变法的规定:①农田水利法。(1分) ②方田均税法。(1分) 
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分)
(3)信息:改革遇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1分) 措施:巧设计迁都洛阳。(1分)
启示: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究策略与方法。(任意两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方面的措施,即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前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规定:①农田水利法。②方田均税法。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第一幅反映的是商鞅与守旧大臣辩论,第二幅反映的是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因此都反映了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联系孝文帝改革为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的深入,迁都洛阳回答。启示: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究策略与方法。
点评: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核心考点
试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今日自强值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是以来,欧洲已知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不前进。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游泳根的一科。
——(美)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⑵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关系。(6分)
⑶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