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主题一  变革策略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答案
(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
⑤综合观点。(5分)
⑥其他。(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外名南伐,其实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从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的策略。(2)范仲淹和王安石都认为认为考词赋获得有才之人太难了,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学习有用的知识,治理国家。(3)从材料“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可以看出,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在诸侯国中实力增强,成为霸主。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古代史上的改革,三者改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封建化,实现管理方式的进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的局面,近代的维新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以实现富强。上述改革成效不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核心考点
试题【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主题一  变革策略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简述商鞅变法的特点(8分)并根据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