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主要是
A.消除了人们姓“资”姓“社”的困惑,解放人们思想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体现了改革以人为本的特点
D.为改革开放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答案
A
解析
 南方谈话最主要意义就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核心考点
试题【***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主要考察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08年《中国经济周刊》发布了首份《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其中80位企业家和20位学者入选。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变化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多种所有制的出现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私营经济的发展D.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某课题研究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加以说明)(2分)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为什么说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4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2分)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4分)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4分)
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这个词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①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②中国正在崛起 
③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④汉语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8年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和调整的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并结合有关史实完成下列问题:
(1)概要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改革调整”的内容。
(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指出三国“改革调整”的积极作用。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